2020年12月23日,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2020级40余名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专业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学院修读其《中国故事》课程的8名同学,一同参加本次实习活动,由我院张勇老师、陆文洋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龚咏梅老师和3名助教带队,乘坐大巴车前往老港垃圾处理处置基地,参加“老港垃圾处理处置基地专业学习”校外实践活动。作为我院大一新生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生态学专业选修《环境问题观察》课程的第三次参观实习,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上海垃圾从产生到处理过程、上海在实行垃圾分类后对垃圾处理处置基地产生的影响、垃圾焚烧的流程以及垃圾渗滤液处理处置方式等,包括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老港垃圾填埋场生态苑、老港垃圾焚烧厂(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和上海老港渗沥液处理厂,提升本科生们对固废垃圾及渗沥液处理的基础知识,为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打好基础。
上午10:00师生共同从闵行校区出发乘车前往上海老港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上海老港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滨公路2088弄288号,本次参观全程由张勇老师带队。
同学们首先来到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展示馆前方的广场上立着“3R原则”,分别是RECYCLE(再循环)、REUSE(再利用)和REDUSE(减量化),这正是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是建立在更多地消耗资源,而是更加节约、回收和再利用资源的基础上。
大厅中,头顶的大型艺术吊灯是由废旧玻璃瓶制成的,门厅背景墙上的绿色山水概念雕塑是由回收金属板再利用装饰的;展厅内使用的装饰木板有约一半是由回收再生材料再利用制成;光照则是由屋顶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提供。
第一展厅中央是一个垃圾降解沙盘,同学们可以通过拉起沙盘中的盒子直观地了解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丢弃的垃圾降解所需的时间。
第二展厅展示了生活中各种场景可能产生的垃圾及其分类以及各国不同的垃圾分类处置回收措施。第三展厅展示了不同类型垃圾的处理方式。
展厅的最后有一块宣誓墙,按上手印并宣誓“我自愿进行垃圾分类,保护环境”,就可以为显示屏上的数字增加一个,为保护环境多出一份力。同学们都积极上前按上手印宣誓。
离开主馆,同学们来到放映室观看了一段关于上海市垃圾处理的宣传片,随后来到副馆参观。这里展示了人均一天、一周、一个月以及一季度产生的垃圾量。一人一个月垃圾产生量有36公斤,三名女生也难以提起,而一个季度产生的垃圾约有108公斤,需要5名男生才能将其扛至肩上。
随后同学们在餐厅中享用了美味的午餐,并稍作歇息,为下午的实习养精蓄锐。
短暂的午休之后大家乘车来到老港垃圾填埋场生态苑。生态苑中有座显眼的小山,它是在以往填埋的垃圾上覆土得来的。
生态苑中还养殖有天鹅,梅花鹿等动物,还可见有野鸡、野鸭、各种鸟类等野生动物出没,可见由垃圾山覆土而来的生态苑的生态环境是十分不错的。
离开生态苑,同学们乘车前往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在途中,同学们可以远眺到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也是老港垃圾焚烧厂的二期项目,它于2019年9月份投入使用。从外观上看,老港二期大楼十分现代化,内部也完全颠覆人们对传统垃圾焚烧厂的印象,没有漫天的烟灰、刺鼻的恶臭、脏乱的场景以及蚊蝇老鼠,倒更是像一座科技大楼。
本次实习有幸请到了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的施书记为我们进行讲解。施书记首先大致介绍了老港垃圾焚烧厂二期工程的大致情况,共有8台750吨的焚烧炉,日处理量能达到6000吨垃圾,一期工程日处理量则是3000吨垃圾,每日总处置能力达到9000吨。
步行至室内,施书记为同学们介绍了上海城投集团、上海老港固废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与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的具体情况。
人们担忧垃圾焚烧厂焚烧过后排出的废气有害身体健康便是百姓们难以接受垃圾焚烧厂的原因之一,同时在上海实施垃圾分类后,生活垃圾几乎不进行填埋,主要依托焚烧处理,所以对于排放气体要做严格的控制。施书记在此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老港垃圾焚烧厂排除废气指标严格低于欧盟标准,尤其是二噁英,浓度低于0.05ng TEQ/m3,大约在0.01 ng TEQ/m3左右,为了达到这一标准,寿命为五年的除尘用布袋每两年就需要更换一次防止二噁英浓度超标。
随后同学们观看了垃圾分类、垃圾运输处理的科普视频。
随后,施书记详细地给同学们讲解了垃圾焚烧的主要流程和细节,垃圾需要发酵5~7天后燃烧最好,焚烧炉产生的烟气通过活性炭、消石灰、布袋除尘器进行净化处理。在讲解中同学们得知烟气在经过脱硫脱硝脱酸等处理措施过后温度下降,排出烟囱时水蒸气凝结形成“白烟”,这种气体是无害的仅是单纯的水蒸气,但会有市民不清楚而产生误解,于是进行“烟气脱白”,提高烟气排出烟囱的温度减少视觉污染。
一楼参观完毕,同学们乘坐电梯前往三楼中控室进行参观,在电梯上可以空间大厅顶部有许多方形的灯板,其实灯板内部的装饰物是“垃圾”,比如易拉罐的底部、残缺的纸片、布条、塑料等。
三楼的玻璃中可以完整观看到工作人员们的控制室,在玻璃上还投影着各个焚烧炉实施炉温和烟气排放情况。
之后同学们来到垃圾坑观察区,观察到了工作人员使用垃圾抓手处理垃圾的日常操作。
经过走廊可以通过橱窗看到垃圾焚烧厂内部样式,经施书记介绍,除尘袋其实有一间房则那么大,让同学们体会到了课本与实际的差别。
随后同学们参观了路途中的万花筒长廊。
走出万花筒长廊,同学们来到卸料平台观察,垃圾如何由运输卡车卸料至垃圾坑中。
随后同学们来到了抓斗操控室看到了巨大的垃圾坑和工作人员操纵抓手运送垃圾的过程,工作人员和施书记共同为大家答疑解惑。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与施书记一同在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的门口合影。
参观完毕老港垃圾焚烧厂后,同学们乘车来到了上海老港渗沥液处理厂,了解渗沥液的处理工序。本次实习有幸邀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也是上海老港渗沥液处理厂厂长的黄皇为同学们简要介绍了上海老港渗沥液处理厂的具体情况并担任向导。
随后,同学们主要参观了膜处理车间,在这里讲解老师介绍了一下上海老港渗沥液处理厂的基本情况,是在2013年下半年开始调试运行,2018年4月进行改造空间,膜车间便是那时新建的,主要的工艺有厌氧、MBR和膜深度处理系统,主要处理对象则是能源中心和填埋场产生的渗沥液,日处理量能达到3200吨。
室内参观结束,讲解老师带领同学们回到室外参观渗沥液从未处理到出水的情况,直观可见水的颜色从褐色浑浊逐渐变得澄清透明,最后流出的水可以用来养鱼。但每处理这样1吨水的成本在150~250元,是一笔不菲的花销。
最后,龚咏梅老师与同学们积极地向黄厂长提问,在这其中大家获得了许多关于渗滤液处理的知识,受益颇多。
同学们在渗滤液处理厂中还可以望见远处被膜覆盖的垃圾山,现在只填埋焚烧过后产生的废渣,而不会直接填埋生活垃圾。
随着实习来到了尾声,同学们与黄厂长一同在膜处理车间前进行合影。
本次“固体废弃物环境实习”校外实践活动圆满结束。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了上海垃圾处理的全流程,对上海垃圾分类的认同度更高,并以亲手实践的方式获得了更强的代入感。这次课程使他们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激励了同学们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启发了专业思考,开阔了专业视野,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次外出实践是2020级《环境问题观察》课程的第三次活动。该课程是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社会实践课程,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目前已建设中国大学MOOC,可在中国大学MOOC进行选课。该课程成为宣传我校环境专业建设成果和环境教育的重要平台。本课程从新生入学开始,结合《环境科学概论》课堂讲解,通过参观和考察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辰山植物园、吴泾第二发电厂、上海老港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苏州河工业文明展览馆、苏州河梦清园水污染治理展示馆、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崇明西沙湿地、可口可乐公司、SGS公司环境实验室、紫竹科学园区、上海市环境监测站、上海华闵环境科技公司、上海格林曼环境技术公司等单位,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之前,以环境问题观察为起点,了解环境现状、理解社会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启发深入思考、激励专业学习,为培养创新型环保人才奠定基础。
摄影:吴潇宇 朱梦琪 撰稿:吴潇宇 编辑:吴潇宇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