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上中下协同发展东中西互动合作

2024年11月05日

主持人:本报记者 王多

访谈嘉宾: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院长 曾刚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政策室主任 李晓琳

图为常泰长江大桥建设作业现场。这座全球最大跨度的斜拉桥历时5年实现全线贯通,预计明年4月底前具备通车条件。 资料图片


全流域协调共治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这对流域经济治理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

  李晓琳: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多次赴沿江省市考察,并先后于2016年、2018年、2020年和2023年在重庆、武汉、南京、南昌主持召开座谈会并作出重要部署,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必须全面把握、统筹谋划。从空间上看,长江经济带涉及东中西部的11个省市,需要通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

  曾刚:在不同发展阶段,流域经济治理模式各不相同。在农业社会,主要关注水资源分配、洪水防范、商品运输交易等;在工业社会,主要关注燃料原料运输、城市生产与生活用水、城市间产业链联系;在后工业化社会,主要关注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以及流域间的创新、产业与生态合作。

  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相关策略应当是自上而下、统分结合,统筹干支流、左右岸、上下游、水上与岸边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水生态保护、水景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提升全流域协调共治水平,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服务。

  记者:新征程上,我们该如何把握长江经济带的全局意义?

  曾刚:2023年,长江经济带以全国21.39%的国土面积,容纳全国43.1%的总人口。在经济发展方面,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15年的45.1%提高到2023年的46.7%。在生态环境方面,长江流域国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98.1%,长江干流连续3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2020年,长江经济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7724.2亿元,占全国的50.6%;专利授权量达164.7万件,比2015年增长98.1%,占全国的46.8%。可以说,长江经济带发展直接关系高质量发展水平与生态福利、民生福祉。

  李晓琳: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江湖库,山水林田湖草浑然一体,具有强大的涵养水源、繁育生物、释氧固碳、净化环境功能,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基因宝库。

  长江经济带又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长江经济带依江而建,横跨东中西、连接南北方,内引外联、通江达海,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这条充满活力的发展带,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可以起到关键引领作用。

  近年来,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指引下,沿江省市产业结构加快升级调整,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不断提质增效,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长江经济带也是高水平开放的引领带。其中,位于下游的长三角地区市场经济发达、贸易往来频繁,是代表中国直接参与全球竞争的主阵地。


构建开放共同体


  记者: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长江经济带如何在“优化”上加大工作力度?

  曾刚:一是打造长江生态共同体。加强生态空间的有效保护,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切实解决生态系统整体性需求与保护治理措施分散之间的矛盾,加快构建流域生态系统全过程、全链条保护机制。

  二是发展长江绿色经济。可分区构建绿色转型升级新模式,协同推进产业经济绿色转型,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优化和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三是推进创新共同体建设。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跨区域融合;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重视数实融合生态系统建设,打造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产业集群。

  四是构建开放共同体。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从全球产业链到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合作转变;聚焦市场一体化发展,密切多层次、多领域的城市合作互动。

  五是建设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长江文化国家公园,撬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激活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

  李晓琳:我补充一点,有必要加快构建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立足上中下游地区比较优势,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探索跨行政区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等机制创新,促进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为此,可进一步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用好沿江自贸试验区、国家级经开区等平台;推进长江通关便利化,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运输体系。

  记者: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上海如何借势发力、顺势有为?

  曾刚:我认为,上海应在提升城市能级、强化科技创新、促进生态保护、加强区域合作等方面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

  第一,通过增强城市功能,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人才和企业。

  第二,通过重大关键技术项目合作、科技公共服务共享平台建设以及区域创新协同机制完善,激活长三角地区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第三,生态保护是确保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关键。一个重点是保护好湿地和水资源,推动绿色发展,确保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持续得到改善和保护。

  第四,加强与其他城市在产业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优化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形成互补互利的经济发展格局。

  李晓琳: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可在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等方面持续发力。比如,以“五个中心”建设带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做好畅通内外循环的窗口和核心枢纽;借力沿江广阔发展纵深,积极探索双向飞地、总部加区域性中心等合作模式,化解发展空间受限、要素成本较高等问题。要主动服务沿江制造业转型升级,用好生产性服务业优势和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等优势,在服务沿江地区产业升级迭代中开拓自身发展空间。


阅读原文


记者丨王多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