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联酋教育发展历程与国际化现状
——兼论“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阿教育领域合作交流方向
摘 要:阿联酋的教育发展在经历了因循守旧的传统私塾教育、自由散漫的半正规教育、模仿移植的“科威特式”教育、快速发展的正规教育和创新变革的现代化教育五个阶段后,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具有自身特点的、与国际接轨的教育体系。“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政府可顺应其教育国际化趋势,支持两国高校合作办学;拓宽交流层次和范围,建立高层次人文社科交流机制;联合培养中高端人才,增强专业人才的储备。
关键词:“一带一路”;阿联酋;教育发展;对外开放;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张静,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重庆 400715);徐辉,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伊朗研究中心教授(重庆 400715)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的教育对外开放空间不断得到延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文化交流合作、支撑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教育的新使命。阿拉伯国家地处“一带一路”交汇地带,是历史上丝路文明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1]目前中国已经与21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阿联酋作为首个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阿拉伯国家,是中国在波斯湾地区推动中阿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坚实伙伴。厘清阿联酋教育发展的历程及特点,研究阿联酋的教育发展现状和教育对外开放政策对于推进两国教育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一、 阿联酋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因循守旧的传统私塾教育(20世纪以前)
阿联酋的教育与阿拉伯民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在20世纪之前,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个体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宗教教育在阿拉伯半岛的各个部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个时期阿联酋的教育活动通常以带有宗教性质的私塾为组织形式开展。这种私塾由附属于当地清真寺的穆塔维(又称“伊玛目”)担任教师,在家中或清真寺里进行教育。在因珍珠产业繁荣富庶的沿海地区,人们也开办学堂作为私塾教育的地点。穆塔维通常教授男孩和女孩阅读伊斯兰教经典,宣扬伊斯兰教义,向他们普及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平,也讲授一些简单的算术法则,重复是主要的教学方法。[3]同时,基于技能的知识的传播主要依靠学徒制,学徒制也成了一种常见的教育手段。这个时期的教育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所教知识仅局限于与伊斯兰教相关的宗教知识和阿拉伯语,教学方法机械单一。
(二)自由散漫的半正规教育(20世纪初至1953年)
阿联酋长期遭受殖民统治,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初,阿联酋才开始开设不同于传统私塾教育的半正规学校。这些学校组织较之前更加规范,有相对明确的教学大纲,学校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宗教,开始有特定的教育模式,教师人数增多,不再只由单个穆塔维担任。这一时期的半正规化学校大多由当地的商人或者有名望的部落酋长出资建立。1907年开办的位于沙迦的提米亚·马哈茂德学校被认为是最早的半正规学校,这所学校开创了为平民提供免费教育的模式,教育内容分为初等教学和伊斯兰教法学两个部分,前者主要包括伊斯兰教经典、书法、写作、阅读、数学、贸易和社会研究等。[4]1912年在迪拜建立的艾哈迈德学校更是为已经接受过教育、有一定基础的知识分子开设了文学、语法学等课程。由于缺乏政府的统一管理,这个时期的学校教育呈现出了自由和散漫的特点。
(三)移植模仿的“科威特式”教育(1953—1971年)
1953年开始,阿联酋教育在科威特等阿拉伯国家的援助下飞速发展,正式开启了其教育现代化的进程。1953年,沙迦酋长国在科威特教育使团的帮助下建立了第一所正规学校——伊斯拉赫·卡希米亚学校,该学校采用科威特的课程,聘用科威特的教师。这之后,科威特又相继在1956年、1958年帮助迪拜、阿布扎比等酋长国建立起一大批正规中小学校。截至1971年,阿联酋中小学数量已从1962年的20所增加到74所,在校生人数达3.28 万。这一时期阿联酋的教育工作主要由各级地方政府或其他阿拉伯国家(科威特、卡塔尔、埃及等)的代表团运行管理,在1966年阿布扎比成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之前,学生都需要到科威特参加结业考试。阿联酋的学制也采用“科威特六三三模式”,教师大部分来自于科威特、约旦、卡塔尔等阿拉伯国家,教学内容紧跟时代需求。在移植和模仿以科威特为代表的阿拉伯国家教育模式的过程中,阿联酋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
(四)快速发展的正规教育(1971年至20世纪90年代末)
1971年,阿联酋正式建立,石油资源的开采使阿联酋的财富得到巨大增长。建国以来,阿联酋极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育,始终坚持“教育优先”的战略,投入大量资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设现代教育制度和体系。20世纪70年代至 90年代末可以被看作是阿联酋教育的扩张阶段。在这期间,阿联酋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数量都得到了巨大的增长。1990—1991年,阿联酋的小学入学率已达到100%,中学入学率达到58%。[5]1971年,政府接管了之前各酋长国零散的学校共74所。1993年,全国公立中小学有534所,在校生有27.05万人。1993年,全国私立中小学有289 所。[6]虽然这个阶段的教育得到显著扩张,但也存在资源浪费、效率低等问题。
(五)创新变革的现代化教育(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政府开始逐渐注重教育质量,着眼于进行公立学校改革,鼓励发展充满活力的私立学校,以及扩大和改进高等教育。1999年政府颁布的《2020愿景》中的教育战略是改革教育质量的初步尝试。[7]在这之后,阿联酋参考教育领域的国际经验,持续推进各类教育机构在办学理念、课程设计、标准建设等方面的国际化进程,大力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人才,倡导双语教学,鼓励私人办学。同时,阿联酋政府秉持科技创新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的理念,推广普及计算机和平板电脑在课堂中的使用,积极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智能教育体系。现在,阿联酋不仅是世界上拥有最低师生比的国家,还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的英语授课国际学校的国家。《人类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阿联酋的人类发展指数(HDI)已经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后1/4上涨到全球第26名。[8]
二、阿联酋教育国际化现状
历经了50余年的变革和发展,阿联酋的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已发生显著变化。面向未来的后石油时代,阿联酋将自身定位为知识经济的全球参与者与创新者,致力于打造知识社会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教育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阿联酋从向阿拉伯世界寻求教育领域的帮助逐步转向借鉴英美等西方国家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从寻求建立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到力图打造国际化的区域教育中心,教育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逐渐形成了现在全方位开放的、具有自身特点的、与国际接轨的教育体系。阿联酋的教育国际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管理团队与管理模式的国际化
阿联酋在建国前就有过由国外代表团代行教育管理工作的历史,因此其教育管理部门一直倾向于与国外政府部门或专家团队建立合作。2017年,迪拜知识与人力发展局(KHDA)为提高学生的体验和福祉,与南澳大利亚政府合作开启了迪拜学生福利普查(DSWC)。2019年,迪拜成立的大学质量保障国际委员会(UQAIB)邀请来自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美国、英国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组成国际顾问团对大学进行监管。在管理模式方面,阿联酋各酋长国分别采取了设立教育自由区、签署投资协议等措施,减少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行政限制,允许国际分校采取战略联盟的运行模式,即在由东道国政府或东道国和母国的私营公司或组织提供运营资金的基础上,保留母校对办学设施、课程及学位授予等方面的管理权。
(二)教学与科研队伍的国际化
受到人口结构不平衡和教师工作难度高、社会地位低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阿联酋教师队伍中本地教师(尤其是男性本地教师)占比较低。建国以来,为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向国际标准看齐,阿联酋先后从中亚、欧美地区聘请了大量的外籍教师。在学前教育领域,2008—2009年,托儿所中有超过90%的工作人员是外籍人员。在基础教育领域,2014年仅阿布扎比酋长国教育委员会就聘请了700位来自英国、爱尔兰和美国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外籍教师到公立学校任教。[9]私立学校的外籍教师占总教师人数的一半以上。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外籍教师的依赖性更强。2015年,3所联邦大学中的外籍教师达4587名,而本国的教师只有63人。根据阿联酋大学的统计年报,2016—2019年,该校外籍教师占比均在91%及以上。[10]
(三)学生与校友的国际化
阿联酋公民享有从幼儿园到大学免费就读公立学校的权利,阿联酋公立学校学生中本国公民占大多数,也有小部分阿拉伯侨民。然而,阿联酋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严重依赖流入的外籍劳工和人才,外国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88%。这些外籍学生并不享有免费进入阿联酋公立学校就读的权利,并且难以适应以阿拉伯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方式。因此,阿联酋外籍学生主要就读于私立国际学校。私立学校发展繁荣,汇聚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外籍学生以及部分追求更高教育质量的阿联酋本国学生,国际化程度较高。与此同时,阿联酋通过设立国际名校分校,打造区域高等教育枢纽,吸引了一大批赴阿联酋留学的学生。2020年,阿联酋高等教育总学生人数为295,957人,其中就有21,597名国际学生,入境流动率达73.1%,2019年的入境流动率更是高达76.22%。[11]
(四)课程的国际化
在学前教育领域,为满足大量外籍家庭对婴幼儿护理的迫切需求,在没有针对托儿所的国家课程大纲的情况下,阿联酋各地使用了13种来自不同国家的早教课程。[12]在基础教育领域,阿联酋早期注重从阿拉伯世界尤其是埃及引进课程。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的课程开始对阿联酋产生更大的影响。[13]阿联酋的公立学校自1994年以来进行了四次重要课程改革,这些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和STEM课程的教授。汉语学习逐渐得到重视,目前汉语课程已覆盖阿联酋全国158所公立中小学。阿联酋的私立学校采用了不同国家的课程体系:既有开设与公立学校一致的、教育部规定的标准课程的私立学校,又有开设国际文凭课程(IB)的私立学校,其中采用英美课程体系的学校数量最多。根据迪拜人类知识与发展局的报告,2018年迪拜的194所私立学校中共存在17种不同的课程体系。[14]
(五)出国学习与交流的本国学生逐年增加
阿联酋在基础教育体系建设之初,为了能使学生在12年的基础教育之后具备进入西方顶尖大学的竞争力,采用了与国际接轨的K-12教育体系,并且在之后的课改中使用英语讲授数学、科学等科目。学生出国参与国际教育比赛的机会也逐渐增多。2010年前,阿联酋中小学生没有参加国际大赛的机会,只有本国学校之间的比赛,如答问比赛、绘画比赛、赛跑、足球比赛等。而现在,阿联酋中学积极参加国际教育大赛,并且多次获得荣誉。例如,2014年在约旦举行的国际机器人大赛中阿布扎比学生获得第二名。[15]同时,政府支持本国学生出国学习交流,每年有几千名学生被选派公费出国接受高等教育。2010—2020年,阿联酋出国留学生的数量从每年7901名稳步增加至每年14,689名,出国留学生的主要去向为北美、西欧等高等教育发达地区。[16]
(六)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
阿联酋的多所大学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目前已与很多享誉世界的高等教育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包括课程共建、学分互换等。例如,沙迦美国大学与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制定课程,所颁发的学位证书也获得了美国中部地区高等教育委员会的认证;扎耶德大学在2010年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即使位于该国最北端的一个较小的酋长国哈伊马角,也与瑞士发展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不仅与瑞士电子和微技术中心签订了研究合同,涉及建造旋转太阳能岛,为冷却和海水淡化提供能源,还以结对的方式与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开发联合研究项目和研究生课程。[17]
三、中阿教育领域合作交流方向
自1984年11月1日中阿建交以来,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顺利发展,双方高层互访频繁,在各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伙伴,两国一致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资源,优质教育是实现国家进步与繁荣的路径。随着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的推进,两国可以进一步拓展教育合作渠道,丰富教育合作内容,提升教育合作质量。
(一)顺应教育国际化趋势,支持两国高校合作办学
加快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和打造高质量教育开放高地是中阿两国共同的教育发展愿景。中阿合作办学经历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朝着稳定向好的趋势发展。中阿高校合作建立了迪拜大学孔子学院和扎耶德大学孔子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还与阿联酋沙迦大学联合举办阿拉伯语专业本科教育项目。阿联酋政府也给予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众多高校资金支持。由于中阿双方合作办学起步较晚,合作规模和层次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是中国在阿联酋国际分校的建设仍处于空白阶段。[18]未来,中阿双方的教育合作内容可从建设语言学校,互派留学生,提供资金、教师等方面的资助上逐渐向合作办学、学历互认、职业教育等领域深入发展。
(二)拓宽交流层次和范围,建立高层次人文社科交流机制
中阿两国通过互设文化中心、开展典籍互译、邀请学者互访和积极推进“百校教中文”项目等方式持续推进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在此基础上,中阿两国可以从增加参与学校、涉及学科、交流主体等具体方面入手,让更多以除语言外其他学科见长的学校、专家和学者参与进来,拓宽交流的层次和范围。[19]同时,阿联酋政府努力构建开放包容和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高校开展国际科研合作。未来中阿两国可以在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共同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更高层次的人文社科交流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联合举办的学术研讨会、校长论坛、签署专项合作协议等方式,推进中阿两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以研究项目为依托,逐步开放学术资源共享,建立学术研究和学术传播的大数据平台。
(三)联合培养中高端人才,增加专业人才的储备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阿两国合作成果丰硕,签署多项谅解备忘录,在各个领域建立了新的伙伴关系。阿联酋正处在以石油为主的经济向知识型、创新型经济转变的关键期,希望两国能够在科研、技术创新、金融服务和教育等领域深化合作。[20]目前,中国已经成为阿联酋最大的贸易伙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阿对中高层次的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双方高校可在医学、能源、农业、生物科学、文化遗产保护等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领域联合培养精通英语或阿拉伯语、了解伊斯兰文化和阿联酋国情,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搭建好人才培养的有效平台,蓄好人才储备库以支撑两国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编辑 吕伊雯 校对 王亭亭
新闻链接:https://www.ictdedu.cn/sknews/sjjyxx/neirong/n20231206_828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