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开幕!教育部发布会聚焦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

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将于2024年1月29-31日在上海共同举办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第一,大会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

2024-01-26 浏览详情

人物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故事 >> 正文

【导师制进行时】行政管理系探索本科生导师制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7-09-18 16:01:14  作者:李静  来源:党委宣传部   点击:

为师者,如何传道受业解惑?文法学院行政管理系的本科生导师们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更好的指导方式。

双导师模式 1+1>2

外语系隶属于文法学院,行政管理系抓住了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将外语系老师引入自己的本科生导师制,实现了一名专业导师加一名英语导师的“1+1配套体制”。

每个学生都获得了双导师的幸运。每个导师都会分别对他们进行专业课程和英语技能的辅导,导师搭档也会定期进行交流,探讨如何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外语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外语导师虽是外系聘请的,但他们对这些学生一样尽职尽责,坚持每月一次到两次面对面指导,在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方面进行全面辅导,提前布置听力、作文作业,要求背诵经典篇目,现场进行口语练习、纠正发音,推荐一些适合的学习材料供学生参考。同时,导师主要还负责传授外语的学习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提供如何学好外语,协助提高专业水平的建议。

行政管理系的双导师模式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学生们像受宠爱的孩子一样,如获至宝,在两位导师的指导下,专业理解和语言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因材施教 分阶段培养

“之前我对‘垃圾’这个话题一点儿都不感兴趣,但现在渐渐地发现其实有很多可挖掘之处。”

“经过这次调研,我发现高校垃圾分类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继续研究和推动。”

“我希望咱们可以一起参加垃圾治理的公益活动,为解决这个问题贡献我们的力量。”

……

一次“垃圾治理小组”讨论会上,十几位同学正在针对垃圾治理研究与实践问题各抒己见。这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行政管理系本科生导师谭爽所指导的一群本科生。

谭爽最常问一年级本科生的问题是“你的兴趣是什么”。思维活跃的学生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谭爽的答案却一成不变——“那就去读书”。她鼓励学生遵从内心的兴趣的指引,广阅读、深挖掘,用好奇心和激情开拓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到了大二,专业基础逐渐夯实,她向学生抛出了第二个问题:“与行政管理专业相结合,你的兴趣是什么?”许多学生不再像大一时那样答案脱口而出。面对茫然的学生,谭爽把学生引入科研项目,让他们以具体问题为起点,重新进行思考,并开展“微讲座”,探讨研究问题、研究背景、未来方向即可选题目等等,“垃圾治理小组”就这样孵化出来的。对教育感兴趣的同学选择了“垃圾治理中的官方与民间宣教”,对经济感兴趣的同学聚焦到“垃圾治理中的计量收费”,对政治感兴趣的同学计划研究“政府在垃圾设施选址冲突治理中的角色与行为”,对心理感兴趣的同学准备探讨“公众对于垃圾分类的心理认知”。

接下来,就该“走出去看看”,到“田野”中付诸实践了。有的同学组建团队,走访北京高校,探索高校垃圾分类的现状与症结;有的同学单枪匹马,回到老家,研究废品回收站的经营状况与发展趋势;有的同学多次对垃圾焚烧厂反建代表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冲突的起源和现状;有的同学参加NGO组织,协助推动垃圾治理。

回到校园,“垃圾治理小组”互相交流讨论,有的将田野里的故事转化成了规范性研究,参加“挑战杯”竞赛;有的将成果写成了毕业论文;还有的同学将其作为研究生深造继续研究的课题。

根据学生不同给的个性、兴趣、特长等因材施教,分阶段地培养,不仅是谭爽老师一个人的选择,这是行政管理系本科生导师制的特色。

学习圈模式 循环接力

“学习圈”是瑞典有上百年历史的一种学习方式,基本要素是参与者之间建设性的思维研讨与对话交流,强调参与者积极进行讨论,既虚心聆听、又充分表达、且积极辩论,从而不断强化所学知识,并培养参与者的批判性思维。行政管理系欧阳帆老师曾经对此有过专门的研究。成为本科生导师后,每年都有四五名学生分配给他指导。他发现这些学生非常适合通过“学习圈模式”来实现沟通学习。

每个学期末,欧阳帆利用QQ群组建学习圈,确定下学期的主题和内容,老师和学生分别准备材料。下学期伊始,由“圈长”负责主持学习圈,确定学习计划,鼓励参与者积极发言,将学习内容和现实经验相结合,并总结学习成果、整理反馈,以期改进。“圈长”一般先由欧阳帆担任,再逐渐将接力棒由高年级学生传递至下一届学生。

这个“学习圈模式”欧阳帆已经坚持了六年。许多学生由最初的不知所措到后来成长为“圈长”,视野开拓了,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增强了,也能够独当一面了。“学习圈”内的师生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一切由“圈长”负责,大家平等交流,互相启发,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因此导师制全面推行时,行政管理系也将此模式推广开来,使更多的学生受益于此。

“同濡学社” 风生水起

“同濡学社”与其他学生社团不太一样,它是一个在导师制推动下孕育出来的学术性社团。文法学院行政管理系杨璐璐老师为了有针对性的对本科生进行专业指导,依托自己的土地政策研究中心,鼓励学生创建了这个社团。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学社成员数量就从初创时期的几名大二本科生壮大到了数十人,许多本科生和研究生都积极热情参与,甚至其他院系感兴趣的学生也慕名加入。

杨璐璐对学社学生的指导是一种多元融合方式下的持续性、多维度的辅导。学生组织的性质使他们具有一种自主性、自觉性和整体性,老师则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追求的基础上起到多方位的辅助作用。在这里,学生有一种自发的意愿和轻松的氛围,老师褪去了权威的外衣,与学生平等交流,点拨一二,培养了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寓教于乐。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的衔接,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科研课题,形成从“象牙塔”到“田野”的回路。

杨璐璐开了导师制“学术团队模式”的先河,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的焦点也以学生兴趣为主导,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类问题。导师和科研团队则为学生提供学术研究资源、学术交流平台、学术指导和经费支持,架起教师科研与学生学习之间的桥梁,形成良性互动的微观环境,达到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的目的。

关注本科生的共性和个性,陪伴学生成长,行政管理系的本科生导师们在实践中逐渐创新出许多好点子,点连成线,线组成面,大家互相借鉴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行管模式”。但“行管模式”并不是一个成型的体系,为了给学生更多及时有效的帮助,老师们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寻找更好的方式方法,“行管模式”也将在成长的路上不断前行。

上一条:【矿大人物】军人丹青照边境,莘莘学子青春行

下一条:【导师制进行时】解北京:做本科生的挚友,与导师制共成长

关闭

热门文章

更多+

专题报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