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军训快讯

2024-08-16 浏览详情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人民政协报】加强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

发布时间:2024-08-27 08:48:30  作者:杨岚  来源:人民政协报   点击:


加强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

杨岚


●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安全形势和挑战,加强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强化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手段,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

● 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这一目标,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应急管理人才队伍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本期民生·民意版特别关注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编者

人民政协报:作为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您一直持续关注应急管理工作及其人才培养问题,2021年提交《关于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提案》,2022年参加全国政协“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双周协商座谈会并作了发言,2023年两会期间提交了“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建议。这些建议的背后基于您的哪些发现?

姜耀东:当前我国应急管理人才的现状呈现出一定的积极发展趋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应急管理事业的重视,相关政策不断出台,推动了应急管理学科的快速发展。高校中开设应急管理专业的数量逐年增加,为培养应急管理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风险、矛盾交织并存,我国安全形势复杂严峻。我发现这些风险隐患不仅存在于传统领域,还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不断演变出新的形态,对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应急管理系统人才缺口在40万人左右,工矿商贸领域应急管理人才缺口更是高达200万人。这一数字表明,应急管理领域面临着巨大的人才短缺挑战。在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部门从业人员中,仅约1/3拥有相关专业背景,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较低,分别为28.3%、16.3%、6.1%,这也表明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性和学历层次有待提升。特别是在基层应急管理部门普遍面临人才留不住、招不来的情况。这些情况将导致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者面临高负荷、高压力、高风险的工作环境,而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激励,直接影响到国家和地区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的响应速度和效果。

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对于提升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在应急管理领域的竞争与合作日益加强。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提升我国在国际应急管理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对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政协报:您认为当前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存在哪些不足?应如何改进和加强?

姜耀东:应急管理工作对人才的专业性、实战性要求很高,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当前,应急管理作为一个新兴交叉学科,在许多高校中的学科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学科体系。在一些情况下,应急管理的教学和研究可能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很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同时,应急管理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安全科学、医学、法学、管理学等,但目前的学科建设还未充分实现多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另外,我认为,还存在缺乏足够数量且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不够广泛等问题,限制了应急管理学科的国际化视野和发展。

对此,我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一是要完善学科体系建设,明确应急管理学科的归属和定位,建立统一的教学体系和质量标准,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学科体系。二是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应急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教师的应急管理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水平,建立行业专家库,推动应急人才在学术研究部门与实践应用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三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应急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加强学位教育、培训和社会宣教。推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不断推进教材开发,强化应急管理课程体系建设。对国内外应急管理历史与现状、知识与理论、政策与法规等进行全面梳理整合,推动产生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的精品专业课程。五是加大资源投入,加大对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支持高水平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推动高校与相关政府部门或企业的合作,共同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六是加强与国际应急管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组织参与国际应急管理论坛和会议,提升我国应急管理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人民政协报:您提出“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这一概念,其具体内涵是什么?在培养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方面,您认为应重点关注哪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姜耀东:“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这一概念,具体指的是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综合能力和高度适应性的应急管理专业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应急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还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应急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培养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方面,我认为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首先要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了解国内外应急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具备管理学、法学、工学、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应急管理中的复杂问题,具有应急管理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其次要具备一系列综合能力,如风险判断能力,有敏锐的风险意识,能够对各种潜在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分析和评估,为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提供有力支持;决策能力,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做出准确、果断的决策,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协作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能够与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人员有效协作,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此外,还应具备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探索新的应急管理方法和技术。

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动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人民政协报:您认为应该如何确保基层应急管理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实战技能?

姜耀东: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确保基层应急管理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实战技能,是提升整体应急管理水平的关键。

我认为,首先要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完善培训体系,构建系统化的培训课程体系,涵盖应急管理的基本理论、法律法规、风险评估与预警、应急响应与处置等内容。利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等资源,定期开展应急管理专业知识培训;引入优质教学资源,引进国内外应急管理领域的优质教材、教学视频等资源,提升培训质量;邀请应急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实践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来基层进行授课和指导;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估机制,对培训效果进行定期评估,确保培训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将考核结果作为基层应急管理人员晋升、评优的重要依据。

其次,提升实战技能水平,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演练活动,如桌面推演、实战演练等,提高基层应急管理人员的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制定详细的演练方案,确保演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人员与其他应急救援力量的联合训练,形成协同作战的合力,通过联合训练,提高基层应急管理人员在复杂环境下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鼓励基层应急管理人员参与实际的应急救援行动,积累实战经验,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为基层应急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实战机会和平台。

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方面,完善组织架构,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加强基层应急管理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确保队伍的稳定性和战斗力;优化人员配置,根据基层实际情况和应急管理需要,合理配置应急管理人员数量和专业结构,优先选拔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的人员充实到基层应急管理队伍中;强化装备保障,加大对应急管理装备的投入力度,定期对装备进行维护和更新升级,确保装备的性能和状态满足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

同时,推动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基层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调度应急资源、指导应急处置工作等。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培训和应用能力培养,推广使用先进的信息化工具和手段,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人民政协报:在灾害频发的今天,对于普通民众,您认为该如何提升其安全素养,增强安全意识?

姜耀东:在灾害频发的今天,普通民众应主动学习安全知识,利用媒体、网络等资源深入了解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的实用技能。积极参与社区、学校或单位组织的安全培训,掌握必要的自救互救技巧。同时,时刻保持对预警信息的关注,确保在灾害来临前能够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我们还要培养自己的风险意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识别安全隐患,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当然,遵守安全规定也是必不可少的,不随意破坏或挪用安全设施,为自己和他人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此外,加入志愿者队伍,参与社区的安全巡查和隐患排查,也是提升安全素养、增强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些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灾害,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上一条:校长刘波带队参加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首届开放合作大会

下一条:【中国能源报】煤化工绿色转型抓机遇破挑战

关闭

热门文章

更多+

专题报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