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召开研究生教学督导工作会议

本网讯 3月13日下午,学校在三号办公楼324召开本学期研究生教学督导工作会议,副校长崔希民出席会议并讲话。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凯,副院长蒋金豹,研究生教育督导组专家参加会议。崔希民指出,学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高质...

2024-03-15 浏览详情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安全生产】科技兴安,发展新质生产力,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发布时间:2024-03-12 20:06:33  作者:  来源:中国安全生产   点击:

筑梦现代化 团结谱新篇

——《中国安全生产》杂志2024年全国两会播报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他最后强调,要抓好安全生产,进一步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强化预警监测,落实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代表委员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加强科技攻关,推动智慧赋能,培育具有新质生产力的安全科技创新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袁亮:

以科技创新推动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发

煤矿作为传统高危行业,一直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受国际、国内各种因素冲击影响,能源矿产资源需求旺盛、市场火热、价格高企,煤矿长时间高强度生产,设施设备超负荷运转,加之我国矿山安全基础薄弱,灾害耦合叠加,风险隐患基数不断增大,防范控制难度持续加大,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科技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


“要以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为主要攻关方向,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强核心装备自主研发,推动重大工程示范建设。”袁亮建议,将不同地质条件的煤炭开采扰动影响、致灾因素、开采引发生态环境破坏等统筹考虑,推进煤矿生产透明化、智能化、减灾化、健康化、低碳化,强化安全预防与应急处理能力,构建准确高效的智能开采与一体化安全防控体系。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差异大,开采条件极其复杂,多数资源在深部。据统计,我国煤炭资源1000米以深约占53%,中东部大部分矿井已逐步进入深部开采阶段,西部地区采深正以平均10~25米/年的速度向下延伸。根据这一实际情况,袁亮建议,应开展多场耦合致灾机理、煤与瓦斯共采理论、瓦斯动力灾害防治、深地原位实验等基础研究,以率先进入深部开采、灾害特征显著的中东部典型矿区为切入点,布局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国家重大平台,打造深部煤炭安全开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发挥国家部门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布局深部煤层气安全高效开发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研仪器研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破解深部煤层气安全高效开发领域重大科技难题。”袁亮建议说。

此外,袁亮还建议强化高素质创新人才供给,集聚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强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支持行业特色高水平大学布局煤炭安全学科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我国煤炭安全科技发展提供第一支撑。“同时,还应重视环境保护与职业安全健康事业发展,大力推进低损伤绿色开采,推动煤矿空气革命保护从业人员生命健康,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蓄势赋能。”袁亮告诉记者。


全国人大代表刘飞香:

“数智”赋能,用科技支撑安全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看到今年政府工作任务中为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开出的发展“处方”,又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刘飞香增添了新的研发动力。“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淘汰落后装备和施工工艺,全面推广升级为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先进施工装备是必然的趋势。”刘飞香告诉记者。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刘飞香


据刘飞香介绍,近年来,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建重工)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成功研发出钻爆法隧道智能施工装备,这一创新将推动隧道施工进入更加智能化、高效和安全的新时代。

据了解,在全球范围内,隧道的建造方法主要依赖于掘进机法和钻爆法两种工法。然而在我国,钻爆法修建的隧道占比高达70%以上。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隧道施工主要依赖“人海战术+简单机械”的方式,使得我们在机械化关键装备上一直受制于人。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刘飞香针对我国少人化无人化隧道建造发展趋势和国外装备的非智能特征,提出了一种创新的隧道装备数智化技术解决方案。这一方案不仅考虑了施工效率和质量,也充分考虑了人力成本和安全风险。刘飞香的解决方案包括开发一系列智能化隧道装备,如自动探测、智能挖掘、自动化支护、智能通风、自动出渣、自动化初支、智能化衬砌等。这些装备采用了最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和算法,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的隧道施工。通过这些智能化隧道装备的应用,我国的隧道施工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也降低了人力成本和安全风险。

“施工模式的变革,技术的进步,依托科技创新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能够助推隧道智能建造,逐步实现隧道施工无人化。”据刘飞香介绍,近年来,铁建重工加速数字化转型,企业通过数字化赋能,创新打造了一套盾构机数字孪生系统。盾构机被称作“工程机械之王”,又称“钢铁穿山甲”,是开挖隧道的利器。为提升施工效率,保障施工安全,从今年开始,铁建重工地下工程装备数字孪生系统全面使用至全国各地的施工工地上。在施工过程中,铁建重工的数字孪生系统不仅可以收集数据、实时回传,让研发人员工利用这些数据,优化下一代产品设计,还能根据各项数据,进行分析、预警、甚至是自主决策,让盾构机的运行变得更加安全、智能、高效。

铁建重工地下工程装备数字孪生系统的使用,解决了地下工程装备服役地域分散、位置偏远,装备出现异常时,“专家去不了”“现场说不清”“远程配合难”等难题,突破了地下工程装备产品服务“时空限制”,在高原铁路、地铁、煤矿等重大工程得到成功应用,为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数智化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复制和迭代升级的研发范式。“我们依托攻关智能化技术,用科技支撑安全发展,让隧道施工更智能、更高效、更安全。”刘飞香告诉记者。


全国政协委员姜耀东:

培育具有新质生产力的煤矿安全科技创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科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给煤矿安全工作带来新的机遇。“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巨大挑战和机遇,推进矿山安全科技赋能,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关键技术和先进适用装备攻关,强化矿山安全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


姜耀东认为,应从五个方面培育具有新质生产力的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煤矿安全生产的持续发展。

一是推动智能化转型。“智能化设备能够实时监测生产环境和设备状态,及时预警潜在的安全风险,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姜耀东建议,要加快煤矿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煤矿的安全监控和管理水平。

二是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要鼓励和支持煤矿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加大对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的研发投入,特别是那些能够解决煤矿生产中长期存在难题的创新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可以进一步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和效率。”姜耀东告诉记者。

三是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姜耀东认为,煤矿安全生产需要依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在新技术应用和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可以通过建立企业、高校、研究所的合作机制,加强对煤矿安全技术、智能化管理等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姜耀东建议说。

四是强化安全标准和法规。更新和完善煤矿安全生产的法规标准,为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标准。同时,通过加大法规的执行力度,确保所有煤矿企业都能遵循最新的安全生产标准。

五是推广成功案例和经验。姜耀东建议,应将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中的成功案例和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鼓励更多的煤矿企业学习和应用。通过分享成功经验,加快新技术在整个行业的推广和应用。“例如在煤矿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方面,陕西、内蒙、山东等省份开展了针对冲击地压灾害治理的区域压裂和智能化开采技术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推动了冲击地压矿井实现‘减人、防灾、提效’,为冲击地压源头防控提供了针对性的技术和工程支撑,保障煤矿的安全推采。可以将他们的探索成果形成典型经验进行示范,进一步鼓励煤矿企业推进冲击地压矿井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研发,在安全开采的前提下,进一步解放受冲击地压等灾害影响的煤炭资源。”姜耀东举例说。

文、图:中国安全生产记者 潘文峥 程程

上一条:广西都安县县长黄瑞吉一行来校开展碳酸钙材料高端产业发展合作研讨

下一条:【中国安全生产】全国政协委员姜耀东: 培育具有新质生产力的煤矿安全科技创新体系

关闭

热门文章

更多+

专题报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