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
班级微信群、QQ群成为
老师和家长沟通的主要渠道
然而,不法分子也乘机而入
冒充老师诈骗家长的手法再次来袭
近日,某学校一“家长群”中,一名“老师”突然发消息,通知学生家长缴纳学习资料费398.6元,且要求每个家长尽快扫码付款,并将扫码截图发群里。
事关孩子的学习,可不能耽误,家长们很快响应起来,几分钟的时间,已有多名家长扫码转账。
就在家长们热火朝天扫码的时候,群内另一名老师点击收款“老师”的头像查看资料,发现其微信号和之前的不同,赶紧让其他家长注意,并马上和正在上网课的正牌“老师”联系核实,确认了这场骗局,马上在群内叫停。此时,共有6名家长完成了转账,合计被骗2000余元。
骗子通过简单三步便完成了诈骗
骗子进群途径,通常是通过扫描一位家长的二维码进群,据该家长反映,她的微信近期被盗过。盗取账号有多种途径,比较常见的是,骗子通过清理僵尸粉、查快递等方式,诱骗微信用户扫描实际是电脑版登录的二维码,在确认登录后,便完成了对微信的控制,获取到“家长群”等信息,便潜伏进群。
伪装进群后,骗子会暗中观察,不仅精确分辨出哪个是真的“老师”,更是掌握老师的活动规律,为下步诈骗找出“时间差”。
利用老师上课或是批改作业时不接触手机的“黄金时间”,骗子便立即实施诈骗,用提前克隆好的“老师”信息,发布各类“缴费”信息,并且会要求家长尽快完成转账。
冒充老师收费案件近期高发多发,老师和家长们可通过以下做法防范:
●一看:看身份。添加好友时候注意核实对方身份,备注信息可作为参考,但不要完全轻信。
●二防:不随意向他人推送微信群的二维码,群主要设置相关身份验证,谨防无关人员进入群聊。
●三查:注意查看可疑人员的账号,高仿号一般会复制头像和昵称,但微信账号无法频繁修改,可以此核验对方身份。
●四问:收到“交费”、“转账”等信息通知时,可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学生、老师多方核实,不要急于转账、汇款。
●五报:一旦发现可疑情况,保存好相关证据并及时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