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奋进之歌 > 正文

 【弘扬教育家精神 争做新时代好老师】用热情和汗水演绎不平凡的地质人生——记国家教学名师、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隋旺华


来源:大学生传媒中心 李欣然 官千荷 王灿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4-11-19


隋旺华教授(左一)在科研现场


出色的业务能力,让他深得同行敬佩;踏实的工作作风,使他科研工作稳步向前;诚恳、豁达的处事方式,是他所坚持的风骨;温雅高洁的性格特质,让他深受同学们的热爱——他就是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隋旺华。

多年的辛勤付出换来了累累硕果,他于1998年获评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获得第五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教师奖,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2023年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

少有鸿鹄志,无愧栋梁材

隋旺华出生在山东临沂,幼时他曾在煤矿生活,深谙矿难的可怕,暗下决心要为矿山安全作贡献。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校园,16岁的他怀揣梦想,考入中国矿业学院,成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的首批学子。自此,他的命运便与矿业和地质紧密交织。

在矿大学习期间,隋旺华潜心于每一门课程与实验,无论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皆留下他孜孜求索的身影。老师们严谨的教学态度和求是创新的精神,给他镌刻下深刻的印记。他深知,唯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方能在学海中采撷到真理的明珠。攻读硕士期间,他师从沈文、狄乾生两位教授。

上世纪90年代,徐州逐步进入资源枯竭型城市行列,城市的发展亟需对采矿塌陷地开发利用,以当时的贾汪发电厂老采空区上扩建工程为契机,隋旺华在导师的指导下,将谷德振先生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理论应用于老空区上覆岩体稳定性的评价,指出了坚硬岩层对覆岩破坏的控制作用,为采空区岩层运动研究和塌陷地建筑利用奠定了基础。在研究过程中,他还发现利用当时通行的规范来设计,滞压了大量的煤炭,严重制约着资源的有效开发。怎样才能最有效、最安全地开发和利用原本紧缺的资源呢?他开始了长期的探索。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1987年硕士毕业后,隋旺华选择留校任教,但他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在完成自己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的地质学家何锡麟教授。博士就读期间,徐淮地区厚松散矿区普遍出现了开采沉陷过度等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隋旺华对此展开了研究,通过开采沉陷离心模型试验和大量现场观察,他发现了开采沉陷过程中土层中超静孔隙水压力聚集和消散的机理,为厚松散层塌陷地上建构物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多年来,他所参与科研项目中,无不充满挑战与风险,正是诸类的挑战和风险,逐步加深了他对矿山地质灾害的认识,从而提出了矿山水害主动防控的理论和关键技术。

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回顾来时路,在前辈们的言传身教之下,隋旺华始终积极面向国家需求和实践需要,对教育教学工作保持着巨大的热爱和执着。这样的执着与付出,让他行稳致远。

精研教学改革,立志育人才

1995年,隋旺华担任了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和地质工程专业的负责人。

“当时行业不景气,学生的志愿率低、服务行业比例下降,而行业的发展又亟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在这种背景下,隋旺华勇于担当,大胆创新,致力于地质专业的教学改革。

他加强学院师资力量培训,建立课程配套实验室,优化专业设置,提出并实施了按专业大类招生、按专业方向培养的方案……这一在当时看来有些超前的方案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原本的教学体系焕发了新机。

经过五年的改革实践,在老师们的精心培养下,2000年的毕业生们展现了对地质工程的深厚热爱和敏锐洞察力,顺利毕业。这一改革方案也在2001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经过不懈努力,学院如今已获得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建成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地质类专业人才。

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隋旺华深切地体会到“师如何教,亦师所教”。为此,他构建了案例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他常说:“我不喜欢老师讲一整堂课的教学模式。课堂应是思想碰撞的地方,要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相较于单一的知识灌输,隋旺华更倾向于将案例交给学生,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并在大家发言后,给予针对性的点评和改进建议。他的博士研究生郭蕊感慨到,“隋老师的课堂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了探索的热情和智慧!案例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加深了我们的理解,还培养了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隋老师批改作业非常细致,这也教会我们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隋旺华的“授人以渔”之道,使他成为学生心中与众不同的导师。这种教学方法虽看似简单,却饱含着深厚的智慧与耐心。他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讨论主题,提供精准的建议和点评。对隋旺华而言,能看到学生的成长,就是他最高兴、最值得骄傲的事。

面对专业领域的“卡脖子”问题,隋旺华尤为重视学科交叉型人才的培养,认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与方法。他鼓励学生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学会用全局视角看待问题,不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他常常勉励他的研究生要心怀“国之大者”,以崇高理想激励自己;对科学要保持好奇与热情,抱以执着之心。他提醒学生,要放眼长远,思考自己的研究具有哪些社会贡献和历史价值。

躬身育才数十载,隋旺华的学生已成长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院长刘洪华回忆说:“隋老师教给我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一颗地质报国的心。”如今,刘洪华已经成为一位匠心追梦、地质报国的大国工匠。“随风化雨桃李盛,与日同辉华夏昌。”这是青年教师徐继山在隋旺华教授身边学习和工作的真切体会与感悟。

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懈努力,隋旺华主讲的《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先后荣获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等多个奖项,2022年他主讲的煤矿工程与水文地质学也获得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有力地支撑了地质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既读万卷书,亦行万里路

三十七载岁月荏苒,隋旺华始终坚守在矿业地质的学术前沿,砥砺前行,未曾懈怠。巍峨的矿山与辽阔的地质图景,早已成为他对生命的体验,激励着他攀登更高的学术峰峦。他的研究基于原创性与前瞻性,为矿区的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实践中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隋旺华始终坚信,要在实践中磨砺学术造诣。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全国众多矿区,每一步都镌刻着他对矿山安全的深切关注。面对煤矿水害事故频发的困境,他将团队多年来与水体下采煤有关的成果及判别方法编入了《煤矿防治水规定》,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同时,解放了大量煤炭资源。

2002年,三河尖煤矿深部工作面发生每小时2000多方的突水,水温高达51℃,应急抢险环境十分恶劣。面对8.32MPa的超高水压水闸墙设计建造这一世界性难题,隋旺华与团队师生奋战在一线,提供水闸墙结构力学分析,并研发出适应高温的微裂隙化学注浆防渗材料,确保了水闸墙的稳固建设与安全运营。他以实际行动教导学生:不要局限于书本,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不要惧怕矿山,要勇于去研究自然。他强调学中用,用中学,他坚信理论唯有在大地上生根发芽,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正是这种躬耕一线的精神,影响了许多学生。隋旺华的学生蔡荣,一直奋战在苏州地铁建设第一线,当基建处于低谷、面临重大困难时,他没有退却,带领团队攻克“富水超软淤泥质地层、三重地质风险叠加”等工程技术难题,获得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

随着矿山开发深度的加大和能源开发向西部转移,矿山水害发生的机理愈来愈复杂,防控难度也愈来愈大。隋旺华和团队注意到矿山生产中的高势能突水溃砂问题,发现其发生机理不同于矿井突水和浅部流砂,具有突发性强、蓄能高、破坏力大、防控困难等特点,严重威胁到矿山生产与矿工生命安全。

经过多年努力,隋旺华和团队申请获批了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矿山采握诱发高势能突水溃砂灾变机理与防控研究”,为突破高势能突水溃砂灾害防控的技术瓶颈提供理论支撑。相关工程技术措施现已在华北型石炭二叠系煤田的多个煤矿投入实施。

对待科学实事求是,对待教学热情投入,是他作为学者、作为教师所坚守的品质。在讲台与生产现场之间,他穿梭自如,将知识的火炬传递给后辈,将探索的热情点燃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他用热情和汗水,演绎着自己不平凡的地质人生。

 

编辑:李秀   

一审:李秀   

二审:李居铭

三审:刘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