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让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及人们的精神世界,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它指明了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努力方向与根本途径,即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要走生活化的路径。
谁都明白,自然界的种子只有落地才能生根发芽,长成庄稼;人类的思想只有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才能发生作用,体现价值,而抽象的价值观念也只有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事、物相连接、相触碰,才能获得来自内心深处的感悟与共鸣,产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生活化的路径指向,就是核心价值观的解读与表达、传播与培育、践行与弘扬,必须与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与共同利益融为一体,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让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世界里自觉感知、体认和践行。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实现核心价值观解读与表达方式的生活化,同时不断实现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方式的生活化。
所谓解读与表达方式的生活化,就是不能把核心价值观视为远离社会生活的“宏大叙事”,也不能把核心价值观视为凌驾于大众利益之上的“空中楼阁”,而应当把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共同利益和价值追求紧密联系起来,让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蕴与观念表达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让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理念、具体要求与社会大众的生活常识、利益诉求无缝对接,真正接地气。简单些说,就是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解读与表达,要让人们既听得懂又听得进,既觉得有理有据又觉得有滋有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核心价值观也是一种德———既是个人之小德,也是国家之大德———的思想,将看似深奥的道理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识,就十分有利于化解核心价值观与大众生活之间的隔阂,增强核心价值观的亲近感与生活化。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核心价值观关系的系列论述,将早已融入中国人血液中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念这个源头活水与当代核心价值观相融相合,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就拉近了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历史传统、与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距离,拓展了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文化通道,有利于增强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所谓培育与践行方式的生活化,是指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方法、载体途径,要具有现实针对性、多向互动性、日常渗透性、亲近可感性。进一步说,就是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针对实际问题想办法,在思想的共鸣点和利益的交汇点上构筑载体和舞台,不断满足具体对象的实际需要;就是要更多地运用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搭建社会大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社会大众乐于参与的渠道,在双向与多向互动中实现价值观念的内化;就是要树立人人都是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象与践行主体的观念,坚持从我做起,从生活小事做起,在形成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上下功夫。让核心价值观变得可亲可感、可近可学,产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就青年学生而言,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生活化路径早已存在于我们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之中,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如何继续坚持与完善。譬如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为主要内容的“三育人”理念就是一个很好的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路径,基于此而采取的一系列方式方法大多都是行之有效的,现在的关键在于如何完善与落实教书育人的制度措施,补上管理与服务育人的机制短板,形成更强的合力。又譬如以校风、校史、校训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传承优良校风,熟悉光荣校史,践行校训文化;以“三下乡”活动为代表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认识社会现实,服务社会大众,等等,这些都是通过生活化的路径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成功实践,应当发扬光大。(作者:长沙理工大学 张可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