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春风报喜。3月26日,重庆师范大学在大学城校区博雅楼504会议室隆重举行学校首届博士学位授予仪式。
重庆师范大学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孟东方教授,副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董景荣教授,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物局)党委委员、副主任幸军,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副主任唐昌伦,长江师范学院原副校长、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明富教授,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物局)文物处处长樊莉莉,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九江,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长刘贤高,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赵国壮,沙坪坝区文物管理所(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副所长李盛虎以及历史与社会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仪式。
与会师生首先观看了《重师博士毕业生专题片》。伴随着庄严的国歌声,仪式正式拉开序幕。
董景荣宣读《重庆师范大学关于授予博士学位的决议》,决定授予周浩、刘晓亮、王照魁三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历史学博士学位。
随后,孟东方依次为博士毕业生颁发学位证书。
幸军在讲话中向三名博士毕业生表示热烈祝贺,向多年来辛勤耕耘在历史、考古文博科研和教学一线,为重庆文物考古事业培养人才的重庆师范大学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对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了专门部署。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物考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重庆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底蕴深厚,文物资源富产,当前,重庆文物考古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期,市属文博单位急需各类考古文博人才,重庆考古,天地广阔,大有可为。就加强重庆师范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建设,幸军提出三点希望:一是树立大考古工作思路,谋求新时代考古工作的大格局、大视野、大发展,守正创新,立足重庆、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在新形势下加强考古人才队伍培养;二是毕业生们要秉承光荣传统,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文物考古事业发展的责任;三是双方合作更深更实,共同落实共建协同协议,充分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切实把重师考古文博学院打造成为培养锻炼重庆文物考古人才的主阵地,努力培养壮大重庆文物考古人才专业队伍,让更多的年轻人热爱投身文物考古事业,推动我市文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充分展示文物考古学对新时代文化阐释和国家文化建设的使命担当。
孟东方在讲话中向莅临学校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对博士毕业生刻苦钻研,圆满完成学业,奔向美好未来表示热烈祝贺;向各位博士生导师表示诚挚的感谢。他寄语各位博士毕业生:一是要在新的人生旅程上时刻铭记重师人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发扬重师传统,接续奋斗,勇毅前行;二是要在保持学术热情的同时,葆有对社会需求的敏锐洞察和赤诚关怀,勇于创新,为推进新时代考古学建设,夯实文化自信根基,为学科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三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者,要在今后更深刻地理解重师人的宝贵品格,心怀家国,担当社会使命,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远大理想铸就灿烂人生。
孟东方强调,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学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坚强支撑。新时代考古学建设,必须扎根田野,夯实文化自信根基,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目前,我国仍急需高层次考古学人才,我们应该守正创新,立足重庆、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在新形势下加强考古人才队伍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博士毕业生代表刘晓亮表达了对母校的不舍之情,向领导、师长、亲人和同窗好友们给予的支持与帮助表示由衷感谢。他谈到,博士期间同学间建立了牢固的友谊、同门间打下了深厚的情义,每当遇到困难,大家总是相互扶持、守望相助、共同勉励,重师考古是一个小家庭,重师母校是一个大家庭。未来,必将牢记“厚德、笃学、砺志、创新”的校训,心向祖国、心向人民,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与广大重师学子共同续写母校新的荣耀与华章。
博士生导师代表、历史与社会学院(考古文博学院)武仙竹教授向重师首届博士生取得博士学位表示衷心祝贺。他谈到,希望博士们始终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将毕业作为新的起点,永葆初心,保持谦虚和开放的态度,坚持学术信仰和事业追求,用智慧和才华在新的阶段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考古学学位点负责人李禹阶教授在发言中表示,首届博士顺利毕业是学校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和教学科研上取得提升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感谢全国和重庆市文博界、历史学界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学校党政领导对考古学学科建设的大力支持,以及学院历届师生的辛勤付出。未来,学院师生将更加奋发努力,让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歌乐山连缙云峰,嘉陵江汇长江浪……。”最后,与会师生齐唱重庆师范大学校歌,授位仪式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