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为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专访学校党委书记 张艳

来源:党委宣传部、信息技术中心、党委政策研究室   作者:党委宣传部、信息技术中心   编辑:蔡童   发布日期:2024-03-14   点击数:

【编者按】数字教育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2023年12月12日,学校召开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会,全面回顾了学校在数字化建设上取得的工作成效,提出以“1281”整体框架系统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对下一步的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为深入落实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记者就有关问题对学校党委书记张艳作了专访。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就数字化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并作出系列战略部署。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委有关数字化建设的重要部署,率先在全市高校中召开数字校园建设大会。请您谈一谈,数字化建设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张艳书记:第一,数字化建设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数字化转型是新形势下的国家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办好网络教育”“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教育数字化”等内容先后写入党代会报告,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提出“2522”数字中国整体布局,全面实现数字化转型是全新国家战略。数字化建设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推动教育从“有质量”向“高质量”发展,从量变向质变跃升。数字化转型还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重要抓手。在2023年4月25日召开的数字重庆建设大会中,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强调要加快建设“1361”的数字重庆整体构架,以数字化转型驱动超大城市治理的全方位变革和系统性重塑,充分发挥数字化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中的乘数效应。

第二,数字化建设是驱动改革发展的新动力。

数字化是未来,是发展大势。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迅速改变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组织架构、运作模式和生活方式,智能技术从脑洞大开走向现实;数字经济从个体消费到产业纵深;数字社会从扁平微粒到立体和谐;数字政府从条块合作到三跨五融。面向未来,数字化转型还将产生更大的想象空间,引领未来。数字化是改革,是发展抓手。数字化早已不是单纯的技术概念,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催生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它正在革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是推动变革的突破性抓手。数字化是系统,是发展保障。数字化是技术的变迁、是方法的迭代,更是观念认识的更新,数字化建设是从物到人、从硬件到软件的系统工程,为事业发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和全方位发展保障,需逐步推进、久久为功。

第三,数字化建设是实现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

当前,学校事业发展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但存在许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我们迫切需要以数字技术探索基层党组织建设新模式,全面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力;我们迫切需要将数字化手段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我们迫切需要运用数字技术推动科研更好嵌入产业发展链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校治理提供更具便捷性、稳定性、安全性的数字化管理环境,数字化建设成为学校深度转型的动力,是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


记者:数字化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浪潮,教育与数字化的碰撞,必将推动教育发生深刻变革。面对数字化发展新形势,您认为,教育数字化如何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呢?

张艳书记:教育数字化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引擎,教育数字化将从四个方面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支撑教育均衡,逐步缩小区域、城乡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学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二是支撑个性学习,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建立个性化的终身学习体系;三是支撑教育变革,教育数字化突破学校边界,融合物理、社会和数字空间,聚焦学习者素养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学习内容、变革教育模式、重塑教育形态;四是支撑终身学习,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要在教育数字化上勇立潮头,在数字化应用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第一,构建泛在智联数字资源体系。泛在可及、优质共享的数字教育资源是发展数字教育的关键一环。推动教育资源与企业、行业资源跨界融通,提升资源获取便捷性和资源形态多样化,扩大优质数字资源惠及面,形成更加公平、全纳、开放的高等教育新格局,是数字时代高等教育变革的目标。第二,构建智慧无感数字评价体系。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重塑个性化、精准化、科学化的全过程伴随式教育评价,以科学化个性化的数字评价体系,助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育数字时代新人。第三,构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体系。实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工程,大力培养数字教师,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的意识、能力和责任,适应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求。第四,构建高效精准数字治理体系。大数据驱动的精准管理与科学决策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核心。推动高校以数字校园建设为引领,充分激发“数字化”新质生产力,提升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准化、决策科学化水平,真正实现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的系统性跃迁。


记者:数字校园是建设现代化校园的探索实践,同时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您认为,学校在推进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需要着重处理好哪些方面的关系?

张艳书记:数字校园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着重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第一,处理好数字校园“人”和“数”的关系。在数字校园建设中,“人”与“数”的关系是核心关系,“人”是价值目的,“数”是技术路径,“人”产生“数”而又存在于“数”的环境之中。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梳理研究教师、学生、管理者不同维度的需要,提升“1281”数字校园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创建服务人全面发展,有效工作、学习的数字生态。针对学校内部数据孤岛、数据碎片化、标准不一致等突出问题,我们要加强数据资源的整合利用,注重数据共建、共享,构建统一的数据平台,加强数据仓库建设,减少数据的重复填报,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为基层减负。

第二,处理好实体校园与数字校园的关系。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处理好实体校园和数字校园的辩证统一关系,充分考虑两个校园的功能布局,补齐短板,实现两者的匹配、协调和一致,推动数字校园和实体校园建设孪生发展

第三,处理好现有条件和数字新基建的关系。现有条件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逻辑起点,数字新基建是未来走向。数字校园建设要处理好当前需求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要充分用好现有的设备和系统,基于现有条件,立足学校未来发展,规划建设一批数字校园数字新基建,统筹新、老基建的兼容性,确保新、老基建有机融合、循环发展、迭代升级,要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第四,处理好常规管理和数字治理的关系。常规管理是传统手段,数字治理是创新手段。数字校园产生的数据是学校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治理效能,实现传统治校向数字治校的转变。此外,我们要总结归纳符合数字校园规律的治理策略,梳理数字治理的范围,规范数字治理的流程,科学设置治理权限,有序推进数字治理,逐步实现学校由常规管理向数字治理的转型发展。

第五,处理好自主发展和外部借力的关系。自主发展是必然前提,外部借力是必要手段。坚持以自主发展为主,细化数字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的任务书和施工图。充分发挥我校计算机学科和人才优势,开展原始创新研发,将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为数学校园建设成果。同时,学校要借力发展,向政府部门借力,向行业企业借力,向兄弟院校借力,借鉴其成熟经验做法,共享资源和技术,实现共创共建共享。


记者:大会提出以“1281”框架体系建成学校数字大脑,对下一步推进数字校园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和安排,学校各部门应该如何重视、配合抓好落实?

张艳书记:第一,强化责任落实,形成工作合力。学校要抓好顶层设计。强化系统观念,加强“统”的力度,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联动、高效协同的工作体系和机制,平衡推进,整体多跨协同。部门要主动谋划变革。坚持改革创新,发挥数字技术引领创新、驱动转型、塑造优势的先导力量,以数字化变革引领学校全面改革,建立适应数字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技术创新系统。全员要融入数据治理。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数据治理推动问题解决,全校干部和师生员工要增强改革意识,积极融入到数据治理中,勇立数字化时代的潮头。

第二,完善工作机制,坚持久久为功。探索创新机制。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共建共享观念,支持先行先试、实践创新,着力打造优质应用,推广创新应用。完善投入机制。保障资金投入,将治理经费向数字校园建设倾斜,积极探索数字教育应用服务采购、运营、激励新模式,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建立协同机制。建立信息部门、业务部门、第三方公司的“三方协作运行机制”,畅通业务沟通、工作推进、日常监督以及项目验收把关,形成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建立督促机制。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建立健全台账管理、成果推广等机制,列出重点任务清单,坚持打表推进。

第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能力素质。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技术队伍。开展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用人机制,做好数字校园的规划、研究、建设、管理,不断提升信息化服务人员的服务等级。提升管理人员和教师数字素养。适时组织培训,建设一支既精通教育教学又掌握技术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提升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有意识地开展培训或讲座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数字校园及信息化管理、资源共享平台的各项基本操作,调动积极性,有效推动数字校园智能化发展。

大学城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 邮编:401331 党政办电话:023-65362555
沙坪坝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天陈路12号 邮编:400047
北碚校区:重庆市北碚区团山堡1号 邮编:400700
版权所有©重庆师范大学 渝ICP 备05001042号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