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教育水平,培养全体教师的师德师风,11月23日,新闻与传媒学院在汇贤楼105教室举行教学观摩活动。本次观摩课由老师周晶、袁海燕主讲,副院长杨琪主持,新闻与传媒学院全体教职工参加与本次观摩活动。
周晶围绕《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反思进行讲述。她从课程教学难点切入,深入分析了同学们对史论类课程学习热情不高背后的原因。
针对史论类课程教学的难点、痛点,周晶调整了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她致力于把“冷课”讲“热”,从培养爱国情怀、坚持党的领导、热爱人民群众、坚守职业信念四个方面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周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此激发同学们对课程的认同感。她总结出三种教学方法:一是将红色教育作为课程编排主线,精简内容,突出重点;二是采用专题化和微观化的授课方法;三是注重区域特色,深入拓展教学内容。
在教学反思中,周晶指出:“首先,要打通历史和现实,在现实中找到需求点,精简讲授内容,重视方式方法;其次,完善教学方式,开辟灵活多样的教学途径;然后,尝试多元化考核,将过程考核和目标考核相结合;最后,在议题设置中学会换位思考,探索教师引导与学生热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袁海燕首先向台下老师们提出问题“一般两个人对话的场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拍摄方式?”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对《视听语言》课程中的“两人对话场景拍摄”部分展开讲述。
随后,袁海燕根据张楚的回答“谁说话给谁镜头”,引出了好莱坞导演擅用的拍摄方式——“正反打”,并举例分析了这种拍摄方式的心理学动机。接着,袁海燕以不爱用“正反打”方式拍摄的著名导演侯孝贤为例,指出侯孝贤在电影制作方面有如此高的造诣离不开他对电影制作的思考和感悟。侯孝贤认为电影有“视点”和“客观”两种镜头,对“摄影机代表的是谁的眼睛”问题的思考,是表达美感的必要条件。袁海燕指出这种对观众视觉重点的思考在双人对话拍摄中同样需要注意。最后,袁海燕总结归纳了几种双人对话场景拍摄的机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