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方面,导师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业,另一方面导师的思想修养、治学态度、为人处事、奉献精神等对研究生有很大影响,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研究生规模逐年扩大,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给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现在的研究生大多数出生于90后,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如独立性、主体意识较强,多元化价值倾向等,所以在新形势下如何结合研究生自身特点更好地发挥导师的育人功能,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传统的“导学关系”受到多方面冲击,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及构建和谐校园背景下,进一步研究研究生和导师的和谐关系,充分发挥导师的育人功能,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现状
在高校,导师除了要完成科研工作,还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责任。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师育人也出现了新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重使用轻培养倾向明显
在高校,尤其是工科院系,科研项目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载体。研究生经过一年的学位课程学习后直接进入导师的科研课题,主要以完成导师分配的课题任务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领域,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的科研能力。但是,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导师往往为了出科研成果而忽视了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比如,某高校的信息管理专业研究生A入学后,导师就根据项目任务的需求安排该生编写代码。而该生在系统需求分析、文档撰写等方面能力突出,并希望在研究生期间提高自己沟通、交流、表达等综合素质。但随后导师与该生间未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把其当作纯粹的科研劳动力,这使得研究生A一度缺乏信心,丧失与人沟通的兴趣和能力,精神抑郁。同时,由于科研课题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不利于研究生对系统专业知识的掌握,再加上不同课题组之间缺乏学术交流和讨论,从而约束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2、学生职工化倾向明显
在高校,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既是一种师生关系,同时也是一种科研协作关系。由于研究生和导师是在同一个实验室工作,研究生主要作为科研助手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并由导师给研究生发放一定数额的助研津贴。因此,导师和研究生往往都将自己看作是课题组的一名成员,这样就导致研究生的学生角色淡化,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界限模糊。比如,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科研院所研究生称呼导师为“老板或者BOSS”,研究生进入、离开实验室实行打卡制度,研究生遇到问题很少能见到导师直接交流,研究生在校期间感觉如同在公司,在上班,在打工,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研究生对自身角色的错位认识。同时,学生职工化倾向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自由探索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育,削弱了研究生尊师重教的意识,影响了导师言传身教的教育效能。
3、导师育人机制不健全
导师在教书育人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但是从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导师育人机制,从而对导师的育人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和奖惩。比如,北京某高校推行导师育人机制:起初,学校、学院各级德育会议大声呼吁、重点强调;随后,各个学院、单位具体落实,集中培训,形式多样;最终,昙花一现,无终无果,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于导师考核制度中,只以科研成果作为评价、考核工作的唯一指标,未将导师育人的职责列入其提职晋级的重要条件和考评指标,使导师更加关注自己的课题项目,而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遂无法将导师育人持久、良性的开展进行。
二、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1、平衡育人与科研的关系
导师育人与科研工作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导师负责的科研课题需要研究生参加完成,研究生通过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提高科研能力,完成学位论文。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科研实践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需要平衡育人与科研的关系,既不能脱离科研工作来搞研究生教育,也不能单纯为出科研成果而忽视人才培养,两者有机结合:科学研究发展,研究生全面提高。首先,导师要树立科学的培养理念,以“学生为本”,坚持育人为先,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研究生严谨的科学作风以及善于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又要把研究生看作科学领域的独立探索者,充分调动其学习、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创造潜力;其次,在育人与科研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导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导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长和兴趣安排课题任务,站在学生的角度,多了解学生,多为学生考虑。
为了保障和促进导师协调和平衡好育人与科研的关系,很多高校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活动。比如,北京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学术之星”评选,是对研究生导师培养学生的评比和表彰;首都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德育标兵”评选,由全校研究生通过多种形式投票选出,全校表彰、宣传;
2、加强师生自身角色的定位
首先,导师要强化对自身角色的认识,明确教书育人是导师的神圣职责,并且能够在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切实履行这一职责;同时,在师生关系上,导师应和研究生保持合理的距离,既要避免由于师生关系过于密切导致导师育人功能的削弱,又要避免师生关系过于疏远造成对学生的遗忘。其次,研究生也应该强化自己首先是一名学生的认识,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做到尊师重道,理解导师的良苦用心。比如,很多高校都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强化学生对自身角色的认识,比如通过每年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毕业生,强化学生角色。
3、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高校要建立相应机制鼓励导师拿出一定的时间与学生直面接触,关心学生的现实处境与精神状况。导师应通过个别谈话和组内定期报告制度,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了解;此外,很多高校开展的“师生党员共话十八大”主题党日活动,教师节的主题联欢活动,师生运动会等都为导师和研究生间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让导师与研究生在课堂、课题之外促进了解增进情谊。同时,信息化环境下,许多学生对新鲜事物表现出超强的敏感性,从多渠道接受着知识信息,发展中各有所长,掌握的某方面的信息可能超过老师。因此师生在相互交流中能取长补短。“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有益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4、完善育人制度,强化导师培训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要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人才队伍,必须要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制度,把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遴选、考核及奖惩导师的重要指标。首先,要完善导师遴选制度,既要注重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又要重视导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其次,要严格导师考核制度,把研究生培养纳入导师的考核体系。一是研究生的学术成果,二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绩。同时,为了防止有的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只注重学生的科研产出成果,而不关心其思想、心理状况,还需要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从而保证导师既教书又育人。此外,还要建立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定期交流和汇报制度,不仅要交流学习、科研情况,还应该包括思想、心理状况的汇报。最后,要建立导师育人的奖惩制度。对在研究生培养中教书育人工作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予以表彰、奖励;对在研究生培养中未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或对研究生放任自流、疏于管教,或对研究生施以不正当教育和影响的指导教师,应当视其情节轻重、影响程度和认识态度给予必要的批评和教育。
目前,高校的研究生导师科研水平普遍较高,但是在教学水平、教育方法和育人经验方面有所欠缺,特别是新遴选的年轻研究生导师,因此,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的上岗培训制度,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教育培训,对于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教书育人的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新任的研究生导师必须实行先培训后上岗。通过上岗培训,让导师真正了解研究生培养的宗旨和目标、导师的基本职责、与学生相处的经验、对学生的要求与责任、各种成功和失败的事例、因材施教的经验等,了解关于研究生招生、培养及学位授予等方面的有关规定。例如,在高校中开展博士生导师教书育人研讨班的工作,经过几年博导培训的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培训特色,积累了培训工作的经验。实践证明,加强培训是提高博士生导师教书育人水平的有效途径。对来自科研一线的研究生导师来说,在培训内容上,要增加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使导师了解研究生教育规律和研究生心理活动。对于在岗的研究生导师,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研究生导师经验交流会,加强研究生培养经验的交流,有助于导师之间互相学习,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
三、结论
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导师是研究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研究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心理安慰和指导应该是来自他们自己的导师。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研究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力量,必须要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不仅是一种教学关系,而且也是一种情感关系、人格平等关系,二者是有机整体;和谐师生关系是导师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保证,构建以“学生为本”和谐师生关系,导师是首要的影响因素。只有通过导师、研究生和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导师和研究生在人格上平等,在交互活动中民主,师生心灵相容与接纳,师生情感真挚与纯洁,师生关系和谐养成。
撰稿人:万玛宁 (现任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辅导员)
案例点评
《研究生德育工作案例——和谐师生关系之养成》一文,作者抓住了当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即导师所起的关键性作用。除研究生的自身特点外,还有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相对个性化、导师制,因此构建和谐的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尤为重要。
一、该文章在分析当前高校研究生导师育人的现状中,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1.重使用轻培养;2.学生职工化倾向;3.导师育人机制不健全。无疑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还存在重业务轻思想引领的状况。导师和研究生经常的接触,导师的一言一行对研究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或渗透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言传身教并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若导师存在问题,或叫道德缺失,那么对研究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二、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即:加强导师的育人功能,正确处理研究生教育与科研工作的关系;加强研究生对自身角色的定位,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加强导师与研究生的互动交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完善导师育人制定,强化对研究生导师培训,正确处理好导师的选拔培养与使用管理关系。这四个关系即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三、在结论中,通过对师生关系的现实状况和构建和谐关系的评析,抓住了研究生培养中的关键环节,强调导师的主导作用是恰当的。
希望作者注意发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典型个案,以供学习。
点评教师简介:
田书义,德育副教授,现任关工委秘书长,曾担任辅导员、副书记、书记职务,研究方向:德育、法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