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工作展示

以学术社团探索“精致化”育人形式——物理系2010-2011学年度精品活动总结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2010-2011学年度来到了尾声。在这一学年内,国家制定了“十二五”规划,我党迎来了九十岁华诞,我校在大步向前发展,我物理系也在研究生学生活动上有一定的成绩。

一、建立和发展学术社团作为探索“精致化”育人形式的背景

最近,“精致化”这个词汇被普遍提及,精致化是一种优质教育的管理理念,而教育学领域关于精致教育的理论适应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现实需要。但是,“精致化”不能仅限于对教育理想状态的抽象描述,还要成为对工作的系统性及体系的严密性的要求。其中要遵守的基本原则有:突出育人效果;突出工作体系的科学性;突出技术性;突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突出教育者的创造性;强调科学发展。鉴于这几条原则,我系探索了利用学术性社团的建立和发展推进学术上“精细化”育人的方式。我系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建立了不同性质的学术社团。以学生为主题,有专业机构的协助和指导,开展学术与社会紧密结合的活动,使学生的科研能力、社会能力、团体凝聚力都能有所提高。

二、三个学术性社团的建立和发展

本学年,我系创立并壮大了三个学术俱乐部——科学探索中心、Lab VIEW俱乐部、光学工程SPIE俱乐部。

(一)科学探索中心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首都师范大学校园部是在中国科普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工作部的领导下,由首师大物理系牵头,联合化学系、初教院,面向各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一个学术性社团。此社团的成立旨在探索和建立由学生组成的科学探索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索的锻炼,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团设正、副主席处理日常事务,聘请学校和中国科学探索中心的专家担任顾问,对探索中心的活动进行指导;下设办公室、宣传部、科技部和外联部四个职能部门;常规工作计划包括:在中国科普研究所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每季度邀请中国科普研究所专家到学校讲座(适时就当前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问题邀请相关专家讲座);每季度组织社团成员在校园内和社区举办科普宣传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到中国科普研究所相关的科普项目中;培养和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中国科学探索中心通讯》的编辑工作中;各学生党支部组织与科普相关的主题党日活动;扩大社团活动范围组织科普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本学年活动一览:

12010114成立。出席成立仪式的领导有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兼科学探索中心名誉主席郑念、物理系教授兼科学探索中心名誉主席王士平、研工部副部长张润杰、物理系党委书记朱一心、物理系党委副书记臧强、物理系系主任张存林、科普所张志敏。

2201174组织党日活动“揭露伪科学,科学就在身边”。学生们在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下,自己制作了宣传资料在学校周边发放。

(二)Lab VIEW俱乐部

首都师范大学LabVIEW学生俱乐部是由美国国家仪器(NI)公司和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共同创办的学生社团,旨在为我校LabVIEW爱好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同时也为我校师生和NI公司的专业工程师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使我校LabVIEW爱好者更好地了解该软件及其应用。俱乐部以NI公司提供的技术和活动支持为依托,开展讲座、技术培训、走进实验室、案例体会、技术沙龙、兄弟院校俱乐部互访、个性化开发、虚拟仪器设计大赛等活动,为大家学习和使用LABVIEW软件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首都师范大学LabVIEW俱乐部有着较为深厚的基础。物理系于2004年开展LabVIEW教学与科研工作,涉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堂教学、科研立项、实验室开放基金、大学生创业行动以及太赫兹波普与光子实验室的测量测控等多个教学和科研方向,先后有五个年级的600多名学生学习过虚拟仪器课程,有40余项与虚拟仪器有关的科研活动获批并取得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首都师范大学LabVIEW学生俱乐部成立于2010318,由美国国家仪器公司高校技术市场工程师潘宇女士和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光电信息专业负责人赵国忠教授共同签约揭牌,标志着美国国家仪器公司和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在虚拟仪器共建实验室之后,又在学生社团方面开展了新的合作篇章。俱乐部由赵国忠教授指导,主体工作由张盛博负责,同时岳凌月、陈剑桥、王浩凯以辅助,协助俱乐部活动的开展。

本学年俱乐部开展的活动包括:

12010年夏季,首都师范大学LabVIEW俱乐部配合物理系开展虚拟仪器进中学活动,为来校进行培训的中学物理教师开展虚拟仪器介绍和宣讲,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虚拟仪器的便捷、实用。

2201010月,俱乐部以各种形式,在校内开展招新活动,吸纳俱乐部会员80多人,成为美国国家仪器公司支持的实体俱乐部中人数最多的俱乐部之一。

3201010~11月,俱乐部邀请美国国家仪器公司公司潘宇、田砾、刘宇等工程师,来校进行讲座,为俱乐部成员带来第一手的虚拟仪器信息,丰富大家的知识。

4201012月,在教务处的支持下,申办了“2011年首届首都师范大学虚拟仪器设计大赛,旨在为全校虚拟仪器爱好者提供较量的平台,促进虚拟仪器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度极高。此次比赛的参加人数将近60人,包括我系各级研究生、本科生和信息工程学院的4名学生。并聘请了美国国家仪器公司的潘宇、刘宇、田砾、付文武、刘洋、乔巍六位工程师为首都师范大学LabVIEW俱乐部的校外指导老师。经过了2010年底的培训,寒假期间备赛,有17组作品分获一等、二等、三等、优秀、大众参与奖,同时大赛还评出了6位优秀指导老师。参赛作品包括有烹饪机器人、封闭建筑物的环境测控系统、激光窃听等很多集有趣、环保、创新于一身的作品。

总之,自成立至今的一多年时间里,首都师范大学LabVIEW俱乐部稳步成长,逐渐完善,在虚拟仪器的学习之路上,我们也仅仅是刚刚起步,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着我们去探索。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国国家仪器公司和学校的支持下,首都师范大学LabVIEW俱乐部定会更加成熟,渐入佳境,再创辉煌。

(三)光学工程SPIE俱乐部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成立于1955年,是致力于光学、光子学和电子学领域的研究、工程和应用的著名专业协会。该学会聚集了与高速光学测量技术相关的不同学科的工程师们。自那时起,光学工程从一个涉及物理学、电力工程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的混合学科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SPIE成长为一个重要的国际组织,它致力于跟光学和光子学相关的几乎所有附属领域以及相关工程、科技和商业应用的研究。SPIE是一个非赢利性组织,在全球大约有15000名会员。学会每年举办超过350次的国际性技术研讨会以及各种短期课程和教学活动。SPIE资源汇集有:光电子技术,光学计算机,红外探测技术,激光技术,光谱技术,光纤红外技术,光子传感技术,自动化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光通信技术,医用光学技术,高速成像和摄影技术,新材料等。

本学期活动:

1201010月,该俱乐部全体成员登香山

2201011月,本俱乐部在物理系、光学工程研究所、重点实验室等单位的支持下,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SPIE国际会议

3201012月,在我校国际文化中心成功举办学生俱乐部交流会议,到会的学生分别来自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我校,大会上,学生们做了精彩的报告,并举行了晚宴。

三、以学术社团为形式开展“精致化”育人的优势

这三个学术俱乐部根植于我系各个专业之上,与我系各个专业的学科特点是分不开的。通过党日活动、申办比赛、组织会议等不同方法,这几个学术社团不为我系研究生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和展现的平台,也为我系与其他相关院系的合作交流建立了桥梁,同时也为研究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锻炼社会能力提供了机会。这样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可以在活动中找到自己适合的方向,以团体活动体现个人价值:强于研究的可探索学术;强于社交的可联系合作;强于统筹的可组织活动,等等。

学术社团的形式基本上遵守了“精致化”育人的基本原则,落实了工作体系的科学性和创造性,今后会在制度化和常规化上加强规范,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撰稿人:尹沛(现任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研究生辅导员)

 

 

案例点评

 

物理系研究生学术社团活动的总结报告,对于一年来开展的学术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设计的方案广泛、深入,活动形式新颖生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完成了预期的任务。

首先对开展学术社团活动与“精致化”育人的促进关系作了阐述,通过多项学术社团活动形成学术、实践、思想三位一体的目标,活动目的性明确。三个社团在一年中开展了大量工作,不仅吸纳了物理系的研究生、本科生,并且联合化学系、初教院面向各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进行科学探索,有的社团活动已经涉及到校外:与北京理工大学,邮电大学等,已物理系社团俱乐部为中心,开展了大量活动,研究生们在这个平台上开展了多项科研项目并获得了多项奖项。同时在大家的支持下,在国际会议中心举办SPIE 国际会议。

我突出地感受到物理系的学术社团活动搞得十分好::一方面是提高了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水平,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一方面加强了与校内外、国内外同行的沟通与交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很大程度的提高他们学术、实践、思想水平,短短一年获得多项奖令人鼓舞。另一特点是组织的活动多样性:有讲座,有设计大赛,有放映宣传片,有爬山活动等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很适合于青年学生。

希望在举办学术社团活动中,多注意强化学生思想认识的转变,增强他们热爱科学,勇于实践,爱国敬业的情操。

所用图片下面应有说明:Lab  VIEW俱乐部及SPIE俱乐部应有中文注释。

点评教师简介:

李幼兰(1941-2013):研究员,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化学系,1985年任化学系副系主任,1988年任首都师大人事处处长,1999年任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2003年至2013年1月,担任首都师范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