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校友战疫行】一次跨国的爱心接力——专访文学院校友王毅

发表日期:2020-04-01

  人物简介:王毅,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1996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担任学校文学刊物《雪浪》社长、校学生会副秘书长,并为《北京青年报》《中国体育报》和北京电视台《桥》栏目等媒体撰稿。毕业后在中学做语文老师,1999年进入媒体行业工作,担任《北京青年周刊》记者、编辑、执行主编和主管华东业务的常务副总经理。2009年至今投身于电影宣传、发行工作。

  

  “各位亲爱的朋友,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大家捐助、关注的抗疫物资,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今天上午送到武汉上海华山医院援鄂四纵队手中。感谢每一位关注此事的朋友,无论捐赠与否,捐赠金额多少,抑或只是对流程复杂艰难的提醒,都令我们深感并非孤军奋战。感恩,天佑中华!”

  3月8日下午4点18分,王毅老师在完成一次跨国物资捐赠后,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这些物资从哪里来?路上还顺利吗?物资送到医生手里了吗?

  1个值得信任的货源  1个直接的捐助对象  1个机会

  疫情爆发后,各大医院相继向社会发出紧急求助,牵动全国人民的心。王毅老师表示,从疫情开始爆发,国内出现医疗物资不足、捐款渠道问题,他就很着急,希望自己能出一份力。

  “所以,我当时就在等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必须符合两个要素:一手的、值得信任的购买渠道、直接的捐助对象。二者缺一不可。

  王毅老师开始联系国内外朋友,寻找货源和接收人。“终于,在2月13日,德国的一位朋友,是我以前在电影公司的同事,她告知我可以买到1000件防护服。巧合的是,那时

  刚好有一个在上海的群友,提及他有一位华山医院的护士朋友,上了武汉前线。这样,由他帮忙牵线,认识了这位邹姓护士。”王毅老师作为发起人,仔细了解了防护服型号和医院的医疗器械标准,最终认捐这批物资,这次跨国捐赠完成了第一步。

 

2月20日,物资从德国出发

  1000件防护服  30万捐款  1个晚上

  在确认货源和接收地后,是王毅老师一直比较担心的捐款过程。幸运的是,捐款过程反倒是异常顺利,一个晚上就都解决了。

  “之前,其实并不知道一共需要多少钱,只是在了解到这批防护服符合武汉前线的需要,我们就跟德国那边表示‘都要了’。后来一算价格,要30多万。其实我心里也没底,但朋友圈的朋友们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有一位朋友问都没问,直接捐款5万,一下子让我踏实了很多;一位在香港平时不太常联系的朋友,捐款3万;还有一位朋友,其实是我朋友的朋友,我不认识,捐款1万;更多的朋友,捐款数额从一百到几千。其实无论多少,都是他们的心意,也是他们对我的信任,我特别感动,也非常非常感谢他们。”

  王毅老师说,这些捐款的朋友,大部分都是工薪阶层,不少朋友主动要求匿名,不希望自己的善行被广泛关注。除了个人捐款,王毅老师还通过德国朋友联系到华中科技大学的两个校友会以及朋友所属公司,扩大了捐款范围,保证捐款的顺利完成。捐款的数额多多少少虽不相同,但直抵内心的温暖与感动是一样的。

 

2月28日,物资经巴黎、广州,到达上海华山医院

  25天  3个国家  1次跨国捐赠

  王毅老师和我们谈到这次捐赠的最大困难是运输过程,尤其是从国外到国内。一方面,因为货品特殊,在发货前,必须要证明这是非军事用途的。一开始无法找到证明,德国小伙伴也是用尽洪荒之力,声泪俱下,但严谨的德国人还是坚持要有证明,最后还是供货方提供了证明。另一方面,因为是医疗用途,货值较大,会有清关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要有国内的合法捐助机构出具各种证明。幸好华山医院本身跟上海市红十字会一直有业务往来,而上海市红十字会的办事效率很高,他们非常理解捐助人的想法、疑虑,极其专业和敬业。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在各个环节的提醒,都在实际过程中得到了印证。由于他们的保驾护航,这次捐赠真正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从2月13号至3月8号,历时半个多月,王毅老师在朋友圈连续发布了6条捐赠物资信息和公示,至此,一次跨国爱心捐赠圆满完成。

 

3月8日,捐赠物资送到武汉上海华山医院援鄂四纵队

  好人可以变得更好

  采访最后,王毅老师对首师大的学弟学妹说了一番话:我离开首师大已经24年了,跟现在在校的学弟学妹们算是两代人。其实我并不了解大家现在的状况,大家的所思所想。我只能说,我真的很羡慕你们的年龄,羡慕你们所处的时代,羡慕你们面前尚有无限可能的世界。所以,别错失这些,别辜负这些,别看轻自己,多结识新朋友,特别是那些见解与你不一样的朋友,常怀感恩之心,怜悯之心。

  “马云曾言,捐赠可能无法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自己。深以为然。疫病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轨迹,虽然大家无法见面,我们却通过微信朋友圈紧密相连。而这次捐赠,就是我们借朋友圈做出的一次改变,好人可以变得更好,旁观者可以成为行动派,淡泊之人可以热衷时事,沉默的大多数可以有所作为。”

  以上借用王老师的朋友圈文字作为本次采访的结束。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切会回归平静。平静后,我们将思考,春天来了,好人可以变得更好,我们成长了,故事才开始。

 

专访文章作者:2018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邵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