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

学习榜样 传承理想——学习何钊书记事迹有感

发表日期:2015-05-26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后,各行各业都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作为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把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章的成果落实到高度与中央保持一致,始终把育人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工作。

  我们的母校经历了60个春秋,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教育工作者。然而给我心灵最大震撼的还是我校原党委书记、“2011年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何钊同志。

  何钊书记的一言一行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和要义。我在学习何钊书记先进事迹的过程中,有两点非常深刻的体会。

  

  (每逢节假日何钊书记都邀请“学子阳光”社团部分学生到家中做客,关心他们的生活)

  一、学习何钊书记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

  何钊书记从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有68年的党龄,对共产主义信念的无限坚定,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是她做为一名老党员坚持一辈子的革命精神。

  1924年,何钊同志出生在云南省的一个普通家庭,20世纪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她就已经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蒙,在兄长的带领下走进课堂。她的任课老师中就有中共党员。老师们在课堂上会讲屈原的爱国情操,讲帝国主义的罪行,讲受压迫人民的痛苦,讲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还悄悄给学生们看《新华日报》等进步刊物。老师们的言行和思想都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她的心中播种下了革命的种子,让她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决心跟着共产党走向革命的道路。高中毕业后,她在恩师的引领下,参与了党的地下组织活动,做了两年的学生工作。恩师中对她影响最大的是《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张光年(笔名:光未然)老师,就是经张光年等人的介绍她来到了解放区并在邢台的北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文教院进行学习。

  在学习期间,她不断加强对党的各种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觉悟、不断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毕业后,她留校任教,在经济学教研室工作。随后的几年中,她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办主任,兼任统战部部长。在此期间,她始终以服务广大群众为根本宗旨,扎实做好党务工作,提高师生党性觉悟。1956年,党内“反右运动”的开始,打破了何钊平静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她因不能理解“反右运动”中的一些过激做法,主动辞去职务,但她始终怀揣一颗赤子之心,忠诚于党,要求去人民大学的马列主义研究班学习。在学习的两年期间,她被调入北京市委大学科学工作部,在彭珮云同志的直接领导下继续做学生工作。

  工作中的她不断坚定自己的革命信念,在实践中不断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她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刻警醒自己——服务学生,服务人民。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而来,她所在的北京市委大学科学工作部也未能幸免。刚过40岁的她因为不愿意违心写揭发材料,先被停职检查,后被下放到顺义农村劳动改造。在此期间,内心的委屈和生活的艰难始终伴随着她,但这些仍未动摇她坚定的理想信念,相反,她坚信这些苦难都是暂时的。正是凭借这份对党的忠诚与信任,1971年她又重新恢复工作,担任北师大附中的党委书记,在“文革”结束后又被调到原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任党委副书记、书记,直至1988年离休。

  纵观何钊书记的一生,无论顺境、逆境,她始终追求真理,讲真话,办实事,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入党誓言。

             

  (何钊书记定期和青年学生交流,指导开展理论学习)

  二、学习何钊书记对教育事业无限热爱

  何钊书记始终关心教育事业,她曾坦言道:“作为干部可以从工作岗位上离休,但作为共产党员却不能‘离休’”。“我热爱青年学生,他们是国家的希望,是党的事业的接班人。我希望他们对祖国、对人民有深深的爱心。我愿意给他们更多的爱,让他们无论在哪里都能感到家的温暖。”正是出于对党的教育事业和青年学生的这份热爱之情,何钊书记从岗位上离休后始终关心学生的成长,从未间断。

  2007年春节前她主动给我打电话,让我帮她联系几位因为家境困难不能回家过年的同学。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了何钊书记关爱特困学生的动人故事。她与校团委学子阳光助困协会组建“何钊互助小组”,每逢节假日何钊书记都把这些学生们请到家里。她用心记住每一位同学的名字、院系、年级、籍贯,甚至是习惯、爱好,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她就会亲自下厨并根据每个同学的家乡特点烹制可口的饭菜,让同学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何钊书记的这个家,成了同学们的成长驿站和心灵港湾。

  哪位同学生活上遇到困难,何钊书记就会慷慨解囊,帮助同学们度过难关。而这种关心更是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得有一次,何钊书记在和学生聊天并问到他们毕业后的打算时,一名女学生无意间说到自己想报考研究生,但参考书比较贵,购买有困难。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他们返校的时候,何钊书记将500元塞给她,鼓励她努力学习,争取考上研究生。何钊书记不止一次地给予同学们雪中送炭的帮助:当她得知一位女同学献血后身体不适时,第二天就买了营养品,赶到学校,气喘吁吁地爬了三层楼到宿舍里去看望她;当她得知一位同学毕业后还未找到工作,在北京无处落脚时,她就主动邀请同学到自己家里住,解决她食宿上的燃眉之急。

  何钊书记对同学们的关爱不仅仅在生活方面,更重视在思想上的引导。她平时读报时把一些重要的理论文章剪下来,等同学们来家里时一起阅读分享。她注重理论学习,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下大学生思想中的新问题结合,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革命历程,与学生们在一起,谈理想、谈理论、谈做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她重视师范教育,与同学们探讨学习中遇到的切实问题,并鼓励同学们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2003年,她主动要求协助政法学院党委做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她坚信党的事业离不开青年一代,而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与发展关系到党的未来与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作为一名老党员,有责任有义务提高学生党员的革命意识、培育学生党员的崇高精神,为党把好关,看好门。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她认真阅读了一至三年级46名要求入党学生的申请书和思想汇报,共计86份;同时与17名预备党员谈话。她与学生亲切交谈,在大学生中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了大学生心中的好奶奶。

  何钊书记曾在“学子阳光”助困协会的捐款卡上写了如下寄语:“一位党中央领导同志曾说过,新时代需要五种精神: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紧跟时代,勇于创新;3.知难而进,一往无前;4.艰苦奋斗,务求实效;5.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希望学校把这五种精神作为培养学子的目标,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这是何钊书记对学校寄予的希望,更是一直以来对自己的要求。

  2012年,何钊书记卖掉了自己唯一的住房,将其中的20.5万元捐给了学校教育基金会,自己选择住进了福利院,而这笔捐款正是基金会收到的第一笔善款,更是基金会的启动资金。2013年,就在我代表学校办公室去拜访何钊书记时,她又拿出1万元捐给了教育基金会。截至目前为止,何钊书记累计捐款已近30万元。正是这样一位倾其所有,爱校助校的老书记,自己的生活却过得非常简朴,衣服洗得发白也舍不得为自己添一件新衣裳,袜子已是补丁落着补丁也舍不得扔掉。

  何钊书记帮助了许多人,也影响了许多人,并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同学们都这样评价何钊书记:“她把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当成是自己的孩子,她虽处耄耋之年,但她乐于学习,关心国家时事;她虽行动不便,但她精神饱满,周身散发出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她虽已离休,但她关注教育,尤其是关注贫困大学生的教育成长情况;她虽生活简朴,但她将自己的财富播撒人间!”

  何钊书记正是凭借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才以一名平凡的“共产党员”身份成就了“不平凡”的感人事迹,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献给了师生。她不曾说过一句豪言壮语,却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在何钊书记高尚的共产党员情怀和爱心育人精神的感召下,作为新一代的首都师大人,我们深感有责任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何钊书记与第二届“何钊新生奖学金”获得者合影)

  2013年4月,学校教育基金会成立了“何钊新生奖学金”,这是我校首个以个人姓名命名的奖学金。目前已经资助了20名同学。为了更好地帮助获奖新生,基金会和校友会聘请了校友会-阳光树公益社团的校友们(这里面大部分校友在校期间都接受过何钊书记的经济和精神帮助)作为人生导师——“阳光园丁”,通过与获奖学生建立一对一互助小组,帮助同学们成长成才。

  2013年的3月,我所在的学校办公室党支部组织了“榜样精神汇聚力量,育人为本爱心传递”——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何钊同志先进事迹的主题党日活动。两年来,学校办公室党支部与学校两名贫困学生“结对子”,每年向她们各捐资5000元。为了提高育人、帮扶的实效性,学校办公室党支部为她们选派了两名与之专业相近的优秀校友,提供一对一指导帮助,同时选派了两名党员加强一对一联系;从管理机制上,制定了“捐资助学、结对子”工作实施办法和“阳关园丁”导师实施办法,将帮扶予以规范,确保育人取得实效。

  可以说何钊精神是首都师大育人精神的体现,她的示范作用将如同星星之火一般点亮学校生活困难同学的求学之路,使校园内充满关爱,彰显正能量。真心期望全体师生不忘何钊书记感人事迹、不忘何钊书记崇高精神,时刻以此鞭策自己,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扎实工作,为我们热爱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 刘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