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校友会,汇校友 ——首都师范大学1973届外国语学院陈德福专访

发表日期:2015-06-12

  

     陈德福,曾任平谷区经济委员会主任,首都师范大学1973届校友。

  著名作家野夫在其最有名的散文集《乡关何处》里,写有《江上的母亲》一文,绝非洋洋洒洒的篇幅让人读来潸然泪下。能有这样强大得令人不可抗拒的效果,是因为有最真挚的情感流露其间。

  那么,今天的采访,也许可以取名“心上的母校”。陈德福对于母校的真挚情感,绝不亚于在外游子对母亲的眷恋之情。

  记者:您在首都师范大学校友会中贡献突出,那么“首师大校友会”对于您来说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它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与价值?

  陈德福:首都师范大学校友会的最大力量在于人脉圈的聚合与宣传,关键在于搭建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将校友们集合起来,无论是政界的、教育界的还是艺术界的,各个圈子、各个领域的首师学子都能被校友会集合起来。集合起来之后多年未见的校友们沟通、交流、联络感情,那么首师大校友会的“纽带”作用也就实现了。在搭建平台的基础上,首师大校友会也是一项公益慈善事业。运用前辈的影响力,更多、更好地为校友提供服务,即使仅仅是为想要回来聚在一起的校友们提供一个“叙叙旧”的场所。

  记者:“首师大校友会”建立的初衷与目标是联系校友、聚合校友,为校友搭建一个沟通、交流、联络感情的平台。但是众所周知,首都师范大学的学子遍布在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要想将他们集合起来并非易事。在做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是否遇到什么困难,又是什么样的情怀支撑着您一直坚持下去呢?

  陈德福:说实话,困难是有的,联系校友、组织校友并办好活动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那么我们就一点一滴做、一步一步来。校友会的关键不在于图形式、图规模,而在于大学精神、文化的凝聚与传承。当然,我们也可以加大首师大校友会活动的宣传与组织力度,甚至可以在一个校友会的基础上建立多个分会,一个地方一个地方、一个人一个人慢慢地积累。首师大校友会的核心不在于实际的物质与利益,而在于一颗感恩的心。我相信那些真正成功的人、所谓的“知名校友”更懂得怀揣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即使校友会只有寥寥数人,也一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校友会工作以配合,付出努力、踏实做事。

  记者:在您看来,首师大校友会成员还可以为亲爱的母校做哪些事情?

  陈德福:我希望,首师大校友会中出类拔萃的人,可以为现在在读的首都师范大学的孩子们做出榜样。比如可以请首师美术学院毕业并且现在已成大师的校友回去为大家办一场讲座,分享一下自己的首师故事、心路历程、经验教训甚至可以有一些现场的绘画展示。学弟学妹们在见到长辈校友倍感亲切的基础上,也可以获得参考、借鉴与激励。

 

  “校友会,汇校友”,大概没有别的话语比这六个字更能精确地概括陈德福对于校友会的点滴付出与殷切期待。如果说母校是远航学子曾经停泊四年的港湾,那么校友会,就是前行路上仍可栖息的小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