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管理» 青春榜样

青春榜样

行而不辍 光耀青春——第十四届“青春榜样” 吴宸羽

生科吴宸羽.jpg

吴宸羽,男,汉族,中共党员,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本科生。

该生理想信念坚定,热爱祖国,积极进取,品行端正。学分绩点4.07,连续三年获专业一等奖学金及单项奖学金,现已推免至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曾获第九届“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三等奖、2022年“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市级金奖、2023年“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赛道市级三等奖、第八届北京市大学生生物学实验设计竞赛市级三等奖等,连续三年获北京市大学生生物学知识竞赛二、三等奖。荣获北京市“三好学生”、首都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曾任学院学生会主席等职务,积极参加服贸会、北京冬奥会、“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等国家级志愿服务,累计志愿北京服务时长近千小时。


学海泛舟,微光引航——为学为师之路

为学之道,非一日之功。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知识,锻炼思维,培养能力。在这条路上,每一本书、每一堂课、每一次实践,都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生物学作为探索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知识范围广,容量大,想要学习通透实属不易。起初,他也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只知道死记硬背,大一第一学期的成绩只位列专业中上游。但在大一下学期接触“生物学概论”这门课程时,让他看到了生物学的魅力:理论与实践相碰撞,文献与书籍解“谜题”。“老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将主干知识讲出来,想要得到深入的理解,则是需要课下展开实验、阅读书籍、查阅文献。”在掌握了这份学习方法后,他开始更加努力刻苦地投入学习,补足差距。图书馆和自习室一直是他休息时间的第一去处,闭馆的音乐早已聆听了数百遍,平均每天10余小时的学习,周六日也被他规划得满满当当,在学习上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成绩也有了很大提升,排名稳居专业前列,更是在大三第一学期以4.58的高绩点位列专业第一,并且他也是专业内唯一一名连续三年获得了专业一等奖学金及校级单项奖学金的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也让他在2021—2023年中接连斩获北京市大学生生物知识竞赛二、三等奖。同时,他也十分注重提升自身的英语能力。他始终保持着每天120个单词打卡的习惯。扎实的英语知识储备让他在大一就顺利通过四六级考试,六级达到了565分。然而,他并没有因所取得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反而更加谦虚和努力。他认为,只有不断地追求进步,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发展和变化。

为师之道,责任重大。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引路人。作为一名师范生,带着高中时期对于教师行业的热爱,他选择进入首师大开始“为师”生涯。他认真对待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扎实理论基础,教育类课程平均得分高达95分。此外,他认为能切实提升自己教师技能的方式就是走上讲台进行“实战演练”。他在大一就参与了晨曦社师风赛,这也让他初次体验到了站在讲台上的感觉。进入大二,他主动报名并参与了学院的师风赛,但由于比赛过程中过于紧张,在讲授课程设计时也被老师指出了逻辑错误。比赛结束后,他思考许久,逐渐意识到“熟练度和专业度是我最欠缺的地方。”经历了这次历练,他拿出高中生物课本和最新课标反复研读、修改课件,请专业老师帮忙打磨。终于,他在大三时取得了校级师风赛二等奖,并在大四获得了代表学校参加田家炳杯的机会。初赛的筹备时间只有两周,他很快理清思路,确定好选题后进入课程设计及课件制作阶段,并在过程中积极与指导老师沟通和调整,经过了近十版调整后,才最终敲定。面对时间紧迫的课程录制,他不断重复试讲和演练,直至录课前一晚也练习到凌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获得了第九届“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三等奖的好成绩。回首大学四年,师风赛见证了他的成长,他也希望将自己吸收的养分滋润更多人。于是他主动担任学院的“双减”课程助理,积极组织并参与多次校级“寒假有约”“暑假有约”的线上课程统筹管理和课程讲授,为5000多名来自京内外的中小学生讲授《动物分类知多少》《鸟类科普之“它”究竟是什么鸟》系列课程,并担任负责人率队前往西城区什刹海小学、宣武外国语实验学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等多所中小学开展线下“双减”课程并担任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圆满完成“课程嘉年华”的剧目展演等。他相信,只要保持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不断学习和实践,就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研探索,微光启智——求实求新之路

在科研的道路上,每一个微小的发现都是一束光,照亮着人类探索未知的旅程。科研探索,微光启智,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它鼓励人们不断求实、求新,勇攀科学的高峰。

生命科学是实验的学科,生物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更要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思考、不断摸索。在大一的一次学业经验交流会上,他意识到想要在本科期间锻炼自己的实验操作和科研思维,最好的方式就是进入实验室学习,并利用自己所学参与学科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于是,他在大一学年便参加了第六届北京市大学生生物学奇思妙想竞赛,以“新冠肺炎的生物疗法”为主题,开展了相关实验设计,针对“新冠病毒S蛋白能与细胞ACE2受体相互结合并识别”的这一特点进行设想,尝试构建欺骗细胞与病毒结合,最终达到治疗效果。该项目也获得了校级二等奖的成绩。过程中,他也初步建立了面对陌生课题时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培养了自己敢于创新的科研态度。

带着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进入大二后他就第一时间联系导师进入实验室学习,开展有关《植物内生细菌促进水稻生长和抗逆性》的研究。确定选题后,他首先组织小组同学广泛收集、阅读该领域文献,借助Zotero软件进行文献整理、翻译等工作,并积极与同组同学展开研讨交流,逐步形成小组的实验思路。实验的过程也并非坦途,前两次水稻幼苗受到污染,第三次DNA含量不足,但他带着对科研的执着,愈挫愈勇。反复查阅文献、不分昼夜地矫正实验方法、勤向指导老师汇报。最终,他们的实验成功构建了一种复合菌剂,对高镉和低镉积累的两种水稻品种镉含量均有下降作用。这样的结果像微光一样,点亮了降镉菌剂开发的新思路。他与小组同学也凭借此项目获得了第八届北京市大学生生物学实验设计竞赛三等奖、2023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主赛道三等奖的好成绩。此外,在该实验的基础上,他与同小组成员也针对《耐镉细菌对镉离子的吸附机制》展开支线研究,并申报了校级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项目,获校级二等奖。他也提出,“回首过去这段科研经历,其中的苦其实记不太清了,但我记得实验成功那一刻我有多激动,其实科研本就是不断试错、总结、重新开始的过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不惧失败、敢于创新的科研精神和勇气。”

基于前期的实验经历,他发现自己对微观领域研究有极大的兴趣。为了进一步了解该领域,他在大三加入王海龙教授实验室,围绕DNA损伤修复响应机制开展主题为《CRISPR/Cas9法添加融合标签》的课题研究并顺利结项。在这过程中,他逐渐发现自己对于微观领域,尤其是有关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很感兴趣,在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后,他也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较大变化,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威胁,并呈现出发病率高、治愈率低、年轻化等特点,常规的治疗手段难以显著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率,而精准医学能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形成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从根本上精准优化诊疗效果,提高国民健康水平,避免医疗资源浪费,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因此,虽然他在后期的推免过程也拿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等多所名校的保研资格,但在收到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的offer时,他毅然选择前往,选择药物基因组学与精准医学作为他读研时期的研究方向,他希望通过未来的研究为我国精准医学的发展和推广贡献微薄之力,进一步优化提升我国个体化诊疗水平,为“健康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奉献不止,微光不息——照亮他人之路

在人生的长河中,有一种力量,它微小却坚韧,如同夜空中的微光,虽不耀眼,却足以照亮前行的道路。这种力量,就是奉献。奉献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行动。它不仅仅是付出,更是一种内心的满足和成就感。

作为2020级本科生中的第一批党员,他始终坚定思想政治信念,积极践行为大家服务的诺言,在学院担任学生会主席,积极服务身边同学和学院的发展。三年来,他的身影在学生会的各个角落穿梭,忙碌而充实。细数三年来,他撰写和审核了数百篇推送,组织策划了50余项活动,在办公室里“熬夜通宵”的日子数不胜数。担任学院学生会主席期间,他带领学院学生会成为全校第一个成立学生会功能型临时团支部的组织。他带领生科院的250多名科普志愿者开展了科普宣传活动近30场次,志愿者培训21次,并策划和组织了第40届、第41届“爱鸟周”活动,收获诸多好评;理论学习方面,他也组织学生会成员观看和学习党的二十大相关重要讲话精神及学联学生会改革文件,建立学生会骨干理论学习先锋岗,定期举办理论学习活动,努力让学生会的每一位成员都成为有品质饱满的人。为进一步提升学院的心理文化建设,他也积极带领推出“心理工坊、心理电台、心理树洞”为核心的三大心理平台,从多方面出发解决同学们心中困惑,也带领全体心理骨干获得专业证书,建立了一支专业的“心晴使者”队伍。在他的积极带动下,最终生科院学生会也获得2023年优秀学生会荣誉称号,连续两次全校第一;生科院心理部也荣获学校2022年“优秀心理部”称号,同时也协助学院连续两年成功与国家自然博物馆联合申报中国科协“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作为班级心理委员,我协助建立学院-心理部-班级的三级工作网络,更好地发挥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自助与互助作用,与一同建设具有良好氛围的班集体,我们班最终获评2021-2022年度北京市先进班集体。

除了奉献身边人,他也将这种精神献给社会、献给国家。在2022年暑期,他作为团队管理,与实践队同学一起前往北京市延庆区开展社会实践调研。从活动前期人员招募、志愿者培训、海报设计,到活动中的社会调研、科普宣讲,再到活动后的信息整理、报告撰写,他都主要负责并参与其中。他带领的实践队最终荣获2022年暑期社会实践市级优秀团队,他也荣获了暑期社会实践市级先进个人称号。在2023年暑期,他再次与小伙伴们一同前往云南省昭通、曲靖、会泽和宣威等地开展农业部亚行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的实践项目,针对当地农作物种植、居民生活水平等多方面展开调研,团队荣获校级第十四期“大视野·微观察”校级一等奖并获现代教育报等媒体报道。

他热衷参与各项志愿服务工作,累计志愿时长近千小时。他曾参与2021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任制证中心志愿者,参与制作了上百个工作证件。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志愿者,他的使命是代替时代楷模训练国旗传递,经过了126天的漫长努力,最终,他也将这面国旗交到了时代楷模刘亚斌的手中,完成自己神圣的使命。“志愿服务的意义从不是为了被别人看到,而在于奉献本身,我能有机会代替时代楷模训练已经足够荣幸。”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奉献与付出的真谛。除此之外,他还担任冬奥会开幕式“致敬人民”环节的演员,连续近百天每天早晨6点起床前往训练场地,直到深夜才结束,中间的间隙他也充分利用时间学习专业课程,上千遍的步伐和体态训练、情感调动训练。最终,他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共同完成国家下达的这样一项重要使命。带着这份冬奥情怀,他作为团队负责人与6位冬奥伙伴一同报名参与了2022年挑战杯“青力冬奥”市级赛,他将自己的冬奥经历与思考融进创新创业的项目之中,最终他带领团队以《我们的未来——冬奥主题青少年冰雪运动冬令营》为主题申报项目,斩获2022年“挑战杯”市级金奖。经过多次大型活动的历练,他的各方面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最终也选拔成为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志愿者,为前来参会的各国大使进行证件发放。服务期间他始终保持高度热情,用流利的英语主动引导并耐心地与外宾交流,面对沟通不便或证件有误等突发情况时,他也临危不乱,耐心地引导使节先行休息,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沟通并解决问题。每当有临时需要完成的制证、录入信息、搬运等工作时,他也主动参与,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顾他的大学生活,他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行而不辍 光耀青春”的真谛。全面的表现使得他获得2022年北京市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他勤奋学习,不断探索,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点亮了学术的殿堂;他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带来正能量和改变;他照亮了别人的生活,成为他们心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再小的光也终会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再平凡的人也会通过自己的力量点亮社会,他愿将自己这束微光继续照亮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