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我院成功举办首届巴尔干研究学术论坛

8月20日,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召开首届巴尔干研究学术论坛,主题为“区域国别学视域下的巴尔干研究:历史与现实”。出席论坛的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新成、中联部原副部长于洪君、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战略处处长郑东超、外交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前任特别代表霍玉珍大使、中国驻塞尔维亚原大使李满长、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原大使田长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夏晓曦参赞,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赵刚教授,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教授,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30多家单位的50多名代表。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首席专家邱运华教授主持开幕式。

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方复全院士首先致欢迎辞。他指出首师大是最早参与区域国别研究的高校,在新一轮区域国别学建设如火如荼之际,学校将继续弘扬攀登精神,用好人才特区政策,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的大局和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使区域国别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成为我校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建设的新的增长点。

在嘉宾致辞环节,中联部原副部长于洪君表示巴尔干地缘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期待首师大勇担重任,为奠基中国巴尔干学贡献力量;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教授强调区域国别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并充分肯定了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的建设理念和实践成效。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赵刚教授希望通过区域国别研究工作,积极传播中国的研究成果,并做到真正地平视世界。

在主旨发言环节,外交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前任特别代表霍玉珍大使提出,要在新形势下做好巴尔干研究,既要把握巴尔干研究的特殊性、复杂性,突出研究的创新性、前瞻性和战略性,又要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有机融合,坚持问题导向,提升巴尔干研究的咨政服务功能。同时深化国际交流,扩大国际话语权,搞好公共外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所副所长,孙恪勤研究员分析了北约对西巴尔干政策的新动向,指出在北约深度介入西巴尔干的情况下,中国需要重视局势变化并做好应对准备。中国驻塞尔维亚原大使李满长先生以丰富的案例分析了中塞关系,强调巴尔干研究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战略处郑东超处长从选题和搜集资料两个方面对智库如何做咨政建言提出了建议,认为做好巴尔干研究对“一带一路”在欧洲的拓展及小国外交研究非常关键。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首席专家、国内巴尔干研究泰斗马细谱研究员表示,中国的巴尔干研究起步较晚,但前景可期,年轻学者们应苦练基本功,以扎实的科研成果共同推动中国巴尔干研究的发展。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编审、南斯拉夫研究会会长邵滨鸿从自身驻外经历出发,介绍了巴尔干地区各国政治经济现状及历史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副所长、北京市文旅局副局长刘作奎研究员回顾了巴尔干“一带一路”十年建设成果,同时分析了未来面临的可能挑战。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特聘教授孔凡君提出了巴尔干跨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框架,告诫学者们要警惕体系构建中的常见误区。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林利民教授从巴尔干地缘特征入手,分析了在巴尔干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挑战与机遇。

下午的分论坛学者们分为四个单元进行讨论交流。第一个单元主题为“巴尔干研究学术史”,学者们就中国的巴尔干研究学术史、国际视野下的东南欧研究、中国的巴尔干国别研究等话题展开研讨,探索我国巴尔干研究的创新路径;第二个单元为“巴尔干史”,聚焦发生在南斯拉夫、波黑、希腊、土耳其等国的历史事件,揭示巴尔干历史进程的独特性和复杂性;第三个单元为“中国与巴尔干”,专家们以开放的视野,展示了中国与巴尔干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文学、传媒、教育等诸多方面的互动与合作,深入探讨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赢发展的未来方向;第四个单元为“巴尔干现实问题研究”,学者们不仅探讨了巴尔干政治生态、区域经济、加盟入约、民族问题等传统上关注的问题,还交流了信息安全、文化旅游等热门话题。

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院长梁占军教授作了会议总结,表示:此次论坛是国别区域研究院成立后举办的全国首届巴尔干高端学术论坛,当前是区域国别学建设与巴尔干研究学科化的关键节点,应抓住学科建设的历史机遇,推进构建中国的巴尔干学。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将努力搭建平台,与全国巴尔干研究者一起探讨切实可行的研究路径,埋头苦干,奠基中国的巴尔干学,尽快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学者的响亮声音。

本次论坛也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国际东南欧研究协会主席亚历山大•科斯托夫教授专门发来贺信,表示此次论坛将为中国的巴尔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国际东南欧研究协会将持续关注论坛的后续工作以及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的发展。

        

        

        致辞、主旨发言环节部分嘉宾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