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思考与探索 | 刘新成:《区域国别学学科构建与理论创新》序言

十年前,“国别和区域研究”在学术界还只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而十年过去之后,“区域国别学”已经作为一个一级学科在我国教育部发布的最新版学科目录上赫然在列。一个学术科目在短短十年内一跃而“显”,颇不寻常。这显然与教育部超前布局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密不可分,但究其根本则是我国国情决定的。

我国是一个大国,是一个近代以来从贫弱走向富强的大国,更是一个其由弱而强的过程以超高速度行进的大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一基本特征意味着,我国作为一个大国本应具备的与其体量相当的国际认知和国际交流,在海路大通、国际交往空前频繁的近代,却一度因为国力不逮、国际地位低下,国际交往陷于被动,域外认知极为匮乏,于国际事务亦无所作为;这种局面由于新中国的成立而陡然改观,改革开放以后更是焕然一新,但是相对于我国目前的国际地位,面对世界正在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向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我国对域外国家和地区的认知仍显得基础薄弱,尚有许多亟待弥补的短板和空白。域内的高速发展与域外认知度的贫乏日益形成明显的反差。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区域国别学”应运而生,并迎来大好的发展机遇。

“区域国别学”既然是时代的产物,我们就需要进一步明确,时代对该学科提出了什么需求?答案应该是清楚的:人才,即对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国情、历史与文化有透彻了解的人才,亦即基于这种了解能够为我国政府制定对外政策提供咨询、能够为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合作提供有效信息、能够为民间的相互往来提供必要服务、能够深刻领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本着这一理念认识对方的文化接受心理,从而为我国文化不仅“走出去”而且“走进去”建柱搭桥的人才。人才产出是该学科的当务之急,我们甚至应该从党20大报告提出的“人才强国”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学科建设需要围绕人才产出方案来展开,没有人才产出这个核心,学科建设的讨论将失去聚焦点。

从国际类似的人才产出经验来看,区域国别学人才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苦差事”。这样的人才要对研究对象国进行“深耕”式的钻研,要精通该国的语言历史文化,要熟知该国的社会现实,这不仅需要下苦功夫读书学习、田野调查,更要有在对象国短期或长期生活的思想准备。由于我国该学科的建设目标是做到全球各区域和各国的全覆盖,或说基本覆盖,所以,大部分研究对象国是欠发达国家,对这些国家进行“深耕”,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定的意志品质是做不到的。况且,在我国现行的文科科研成果评价体制下,这种人才可能还要面对因“权威核心期刊论文少”而不得不承受的委屈。在这里说这些可能显得很不“学科”,很不“学术”,但这是该学科人才产出的现实问题,在学科建设之初不容回避,否则就会在实践中受到惩罚。说句“套话”,从事区域与国别学,需要具有“情怀”。“德”育是本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区域国别学属交叉学科类,本身说明现有任何一个学科都不可能独立完成其任务,因此也不存在以哪一个学科为核心的问题。究竟哪些学科应该被交叉进来,应该从人才素质结构入手来考虑,适用人才需要系统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相应的学科就应该被交叉进来,一切从实际需要和现实条件出发。就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看,能够在本校完全实现交叉的学校很少,其人才产出的覆盖面和数量很难满足现实需要,校际合作因而是该学科建设中的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这又与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评价体制有关,能不能打破旧框框,能不能破“唯”,这对高等教育管理者也是一个挑战。

中国的区域国别学在目标和理念方面与历史上欧美的相关研究存在本质不同。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希望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参与者们勇于探索,积极实践,认真思考,为早日建成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贡献力量。


(作者:刘新成,全国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