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首页新闻

首页新闻

中塞文化交流论坛在塞尔维亚成功举办

4月29日,首届中塞文化交流论坛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首都师范大学与贝尔格莱德“一带一路”研究所共同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承办。论坛主题是“中塞文化交流:历史、现在与未来”。来自两国政府部门、高校和智库、文化机构等代表约50人与会研讨。配套活动还有中塞文化交流图片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际联络局副局长刘春香和副处长徐龙超现场指导;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汤达生参赞、塞方政府助理秘书长丹尼尔·尼科利奇、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力耕和诺维萨德大学校长代表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首都师范大学国际合作处处长韩梅主持。期间,首都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分别与诺维萨德大学和贝尔格莱德“一带一路”研究所分别签署了合作协议。

中塞文化交流图片展

论坛开幕式

首都师范大学与诺维萨德大学签约

国别区域研究院与贝尔格莱德“一带一路”研究所签约

开幕式后,与会嘉宾围绕 “中塞人文交流的历史脉络”、“‘一带一路’:中塞人文交流新机遇”和“中塞文明对话:启示与路径”三个分议题展开研讨。研讨分别由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院长梁占军、塞尔维亚“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拉利奇和尼什孔子学院院长高静主持。我校邱运华、刘文明、戴向明、李建军、陈慧稚老师到会参与了研讨。双方参会者的发言涉及历史、文化、考古、文学、艺术、科技、电影等不同领域,虽然角度各异但内容都很精彩,会议气氛十分友好,达到了以文会友的目的。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文化交流是中塞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塞尔维亚政府助理秘书长丹尼尔·尼科利奇表示,中塞两国有着“钢铁友谊”,全方位多领域合作互利互惠,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双方理解,推动两国各领域合作行稳致远。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基萨奇文化中心主任、多媒体艺术家帕维尔·苏洛维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了解其文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以及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对塞民众来说非常重要。塞电影制作人米利科·日沃因诺维奇(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主人公瓦尔特扮演者巴塔·日沃因诺维奇之子)以“塞尔维亚和中国通过电影编织爱”为题作了主旨发言,指出其父亲因此部电影与中国观众结下了深厚情谊,这种特殊情感至今影响了三代人。中塞携手发展是出于真挚友谊,他及家人对此有着强烈感受。诺维萨德文化中心网络主任维奥莱塔·杰尔科维奇多次到访中国,她认为,中国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中国文化里有着鼓舞人心的积极力量,这源于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下的古老遗产,它不但没有僵化,反而以创新的方式在不断发展。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嘉珊教授表示,中塞文化贸易发展快速,两国自贸协定签署之后,中塞文化产业在出版、演出、软件服务等核心文化领域上仍有较大的贸易合作空间,需共同努力推进双边文化贸易向深处发展。中央美院林存真教指出不同文化传承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为中塞文化交流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深入挖掘两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将创造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作品。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副院长李建军公布了近期在塞进行的一项社会调研的结论:塞尔维亚人眼中,中国的经济实力强劲,发展模式值得借鉴,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中塞关系成为最重要的外交关系,且看好双边关系;塞尔维亚民众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尤其是书法、中医;但是在许多问题上又“说不清楚”,说明对中国及其文化了解有限。中塞需要以各种途径加强教育文化交流,尤其要运用网络新媒体促进双边理解,民心相通工程任重道远。


塞尔维亚政府助理秘书长丹尼尔·尼科利奇发言

与会嘉宾高度关注“一带一路”倡议,盛赞其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公共产品。塞尔维亚总统金质勋章获得者、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首席专家马细谱与贝尔格莱德“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诺维萨德大学技术学院教授博扬·拉利奇观点不约而同,他们从中塞两国学者的不同视角出发,均认为塞尔维亚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榜样。拉利奇还表示,去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出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为塞尔维亚等共建国家在文化教育、高新技术、绿色发展等领域提供了崭新发展机遇。贝尔格莱德大学政治学院教授、亚洲研究所主任德拉甘娜·米特罗维奇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吸引了全球150多个国家共同参与,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合作倡议,给东南亚、非洲、东欧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无论西方国家如何排斥,都不能否认它的重要价值,一些西方媒体的负面报道经调查后都是无中生有。


贝尔格莱德“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诺维萨德大学技术学院教授博扬·拉利奇发言

与会嘉宾认为,中塞文明互鉴的良好基础筑牢了中塞合作的根基。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院长梁占军认为,中塞两国有着共同的历史经历、互补的实际需求与相近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讲“仁义”,蕴含着主持正义、不畏强权和同情弱小,包含着急危救难、礼尚往来和知恩图报。塞尔维亚的建国史写满了对强权的不屈抗争、对朋友的真心信任,以及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坚持正义,这些都是中塞双方互相理解的基石。塞尔维亚纪录片行业协会秘书长鲍里斯·米蒂奇表示,影视交流是两国文明互鉴的重要途经,有助于赋予两国友好政治关系更多人文色彩。塞政府正积极推动中塞纪录片创新合作,促进两国文化紧密连接。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首席专家邱运华、北京外国语大学塞语教研室主任彭裕超分别从宏观回顾和微观个案视角,介绍了塞尔维亚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史,均认为两国虽远隔万里,但对彼此的心灵、精神和思想文化有着深刻同情,这与双方百年文学交往史有着深刻联系,筑牢了中塞双方的友谊根基。


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院长梁占军发言

与会嘉宾认为,伴随着文化交流在中塞关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知华”“知塞”人才培养刻不容缓。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塞尔维亚籍博士后碧莲娜认为,只有通过对彼此国家语言文学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才能真正了解对象国民众的心灵,进而真正实现 “民心相通”。中塞两国应重视研究彼此语言和文化,培养更多专业领域人才。中塞教育交流协会创始人兼会长田真表示,近年来中塞文化领域交流需求日增,但仍缺乏真正懂得中国的塞尔维亚人和真正懂得塞尔维亚的中国人。应以年轻一代的教育交流为抓手,推动年轻群体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使者。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塞尔维亚籍博士后碧莲娜发言

此次活动受到了国内媒体和塞尔维亚媒体的关注。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等驻塞尔维亚记者对论坛进行了现场采访报道,截止到5月2日24时,新华社已经播发了消息通稿,央视《朝闻天下》、中国政府网、人民网、中新网、凤凰网等国内网络媒体已转载刊登,中央主要新闻媒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也陆续刊播论坛相关消息,同时向塞当地媒体进行推送、落地。塞尔维亚当地影响力比较大的网络媒体b92.com、novosti.rs、informer.rs等也以《重要的对话和多项合作协议的签署:首届中塞文化交流论坛举行》等标题进行了报道,time.rs等新闻聚合类平台也刊登了相关新闻。塞方报道认为,塞中学者在本次论坛上进行了深刻的学术对话,极具启发性。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能够拉近不同国家之间的距离,是经济、学术和政治等领域合作的基石。受到中国人喜爱的塞尔维亚演员巴塔儿子的出席也令活动充满温情。 

本次论坛是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成立后在境外举办的第一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活动。论坛的举办恰逢习近平主席访问塞尔维亚前夕,其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