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信息公开清单 > 教学质量信息 > 正文

教学质量信息

成都学院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时间:2017-02-20 14:09:18 浏览:


成都学院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5年,是成都学院“十二五”收官之年;2016年,是成都学院“十三五”规划启航之年。学校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以成都市委市政府“改革创新转型升级,高水平办好成都大学”为引领,以“十年跨越三步走”为目标,坚持内涵式发展,强化人才培养核心地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人才分类、分层培养,先后成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院——张澜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院——菁蓉学院;按照学校统一布局、对各学院进行科学调整,形成了布局合理、资源配置优化的12所学院;继续加大一本专业招生,一本招生10个专业1000余人;加强工程教育专业建设,对接国际标准,提升专业“内功”;积极作为,寻求转变,对接地方经济需求,加大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计划高校,先后与美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40余所院校开展了合作办学项目,参与学生1000余人,是四川省第2所举办孔子学院的高校。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立足成都、服务四川、面向全国,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

(一)专业设置与建设

学校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在整合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市区域经济、产业布局,及时调整学科和专业的布局,形成以工学、人文学科和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学校现有艺术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工学、医学、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本科专业57个,其中人文学科、管理学、社会学科等3个学科门类为主要学科门类。人文学科覆盖7个一级学科,有5个硕士点(领域)和14个本科专业;管理学覆盖3个一级学科,有4个硕士点(领域)和9个本科专业;社会学科覆盖4个一级学科,有7个硕士点(领域)和9个本科专业。硕士学位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点)5个、二级学科(专业领域)26个;四川省重点学科1个(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优势学科3个(医学、人文学科、教育学)。人文学科、管理学、社会学科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在校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2.87%17.26%16.81%

                                               (成都学院本科专业所属学科门类结构分布图)

(二)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率

截至20169月底,我校全日制在校生21100余人,其中本科生19000余人,普通类本科学生占在校总人数达90%以上。

(三)本科生生源质量情况

学校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川招生规模位居全省高校前列,本科第一批次招生专业10个,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为满足四川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做出了应有贡献。

2016年学校普通本科在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共录取5322人。本科新生报到率保持稳定,达到97.69%2016年本科生生源质量情况如下:

1.生源情况总体好于往年:2016年各招生省(市、自治区)本科二批次文理科全部一志愿投档满额,本科一批次圆满完成招生计划,同时,我校在各地的实际录取分数线稳步提高。

2.继续加大“第一批次”招生力度:积极作为,新增5个专业在第一批次招生,分别为: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自动化、土木工程。

3.按照更名工作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本专科招生比例,增加本科招生计划,进一步减少专科招生计划, 2016年本科实际招生占比为94.49%

4.优质生源比例不断提升:新生奖学金获得者比例显著提高,2016年共有355人获得新生奖学金,获奖学生占比为7.03%

5. 首次自主设计毕业证与学位证。

二、本科教育的发展基础

(一)师资队伍现状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综合素质高。截至20169月底,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05,生师比为17.51。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及以上教师933人,占比77.43%,其中博士322人,占比26.7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508人,其中正高职称156人(教授123人)。

(二)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灵活聘用,周期考核。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聘为研究员、副研究员,提升学校整体科研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截至20169月底,学校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中国高被引学者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选23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4人,四川省教学名师3人,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3人。特聘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新西兰院士(皇家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长江学者3人,特聘博导11人,特聘高端外国专家21人,特聘研究员(副研究员)51人。

学校分别列全国高校高被引学者排名115位和118位。建立中国工程院周宏灏院士工作站,发展以基因检测为支撑的个体化诊疗新技术。

(三)师资队伍培训

学校构建了全员参与、分类分层的师资培训体系,构建了与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泰国等国高校的师资发展国际合作平台。形成了国内国际培训项目并举的师资队伍培训,

2015—2016学年教师境内培训达368人次,境外培训40人次,出访境内交流教师13人次,境外交流教师36人次,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培训教师136人次。

(四)教学经费投入

截至201512月底,全校教学经费总支出8003.13万元,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6081余万元,生均教学经费支出2800余元。教学改革支出508余万元,专业建设支出404.85万元,实践教学支出561.2万元,其中实习经费支出386.8余万元。

(五)教学基础条件

学校基础设施完备,办学条件优良。占地面积2519亩(167.93万平方米),生均8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6.18万平方米,生均31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42.80万平方米,生均20平方米;其中学生宿舍面积175948平方米,生均8.23平方米。目前,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亿余元(不含川抗所和附属医院)。其中2015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319万元。

图书馆面积19802平方米,图书馆藏书丰富,种类齐全。有纸质图书190万册,生均纸质藏书量约90册,电子图书132.8万种。2015年新增纸质图书134479册,自建特色数据库36个其中包括巴蜀名人资源库7个。

学校编辑出版《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教育与教学研究》、《中国抗生素杂志》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其中,《中国抗生素杂志》是我国目前抗生素及微生物药物领域唯一的专业性学术核心期刊。

校园网覆盖全校,信息化技术充分融入到教学、科研以及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教务系统、网络教学平台、图书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新闻网等学生事务服务系统、迎新系统、毕业离校系统等一大批网络应用系统,涵盖了学校大部分教学、科研管理的业务流程,成为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运行的重要支撑。

三、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举措

(一)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内涵建设

2016年学校通过合并、整合学院。从全局角度出发,优化调整学校专业结构,坚持以质量为核心,努力做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进一步加强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建设,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实验实践教学条件、质量监控等方面,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深化课程建设,强化综合素质

精品课程建设为重要抓手,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出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新方法,推动学校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截至20169月底,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精品课程32门。积极参与UOOC联盟的MOOC建设,已建设两批共26MOOCs课程,翻转课堂立项25门,其中《国学经典》在UOOC联盟25门上线课程中学生选课人数排名第四。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翻转课堂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截止2016年,立项建设校内慕课课程26门,翻转课堂立项课程25门。通过两年来的平台外引,课程资源自建、外引和内推相结合,协同发展的方式,我校在线课程建设成绩显著,在四川省二本高校居于前列。截止2016年共引进在线课程91门,选课学生2万余人,平均获得学分率为67%2015年推荐教师参加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目前学校的开设课程,均进行了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通过多种形式加强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鼓励教师编写出版高质量教材,全校教师共出版专著65部;建立了教材认证和选用等制度,坚持选用优质教材。

(三)扎实开展专业认证,取得阶段性成果

学校鼓励专业申请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5年,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首次申请认证即被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受理。这是我校办学史上一次里程碑事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是对我校办学的认可,更是对我校办学模式、专业与国际化接轨的肯定。学校将陆续开展六个专业的认证申请工作,以专业认证为契机,认真查找各专业教育的不足,明确进一步改革方向,促进相关教育国际化,提升教学质量。

(四)重视质量工程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学校高度重视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工作,按照“重申报、强建设、出成效”的原则,进一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项目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以之牵引全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截至20169月底,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实践教育项目等质量工程建设项目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个;省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卓越计划试点专业22个,省级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2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8个,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4项,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35项。近两届,获四川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7项。

(五)重视科研实力提高教学质量

高度重视科研综合实力,以科研促教学。现有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国家杂粮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3个,“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及普及基地4个,四川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及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6个。近五年立项省部级及以上项目23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0项,尤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上逐年上升,在2016年立项19项,立项数目排名四川高校前十。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2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近年来,SCI 359篇,EI 147篇,CSSCI 265篇;获得专利授权265项,其中发明专利130项。近两届获得四川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7项。

(六)重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按照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和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6年对我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主要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强化并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2016级人才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首次邀请高等教育专家、相关专业专家、行业专家及已毕业的学生代表共同组成论证小组,为人才培养方案全方位、多角度诊断把脉。累计召开论证会15场,参与专家70余人,学生代表30余人。目前,理、工、医类专业的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均大于30%,文、法、经、管、教育类的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均大于25%

(七)加强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结合中央财政批准建设项目及经费额度,分轻重缓急,一次性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先支持新办应用型专业实验室建设。2016年重点建设了实验室项目,分别为:外国语学院同声传译实验室、幼儿师范学院儿童游戏创新实验室、机械工程学院车辆工程实验室、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大类实习实训基地、基础医学与护理学院临床技能实验室、生物工程学院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医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工程检测实验室。

在稳定已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开辟和拓展新的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校外教育实习基地、专业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相互补充、同步发展的格局。

截至20169月底,共签约校外实践基地454个。其中,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实践基地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成都成量工具集团有限公司获批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工业制造学院四川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成都天兴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省级立项。

四、特色发展情况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20157月我校成立张澜学院,依托学校的区位优势、学科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以及高水平教师队伍,对具有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和潜质的优秀学生实施多样化、开放式的一对一特色人才培养。教学管理方式有分段式培养、专业导师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进行四年培养不断线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张澜学院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德才兼备、勇于担当、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学界和业界英才,逐步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深入推进各类卓越计划。根据国家系列卓越计划实施工作的精神,我校继续开展各级各类卓越计划建设相关工作。2015年学校成立创业学院-“菁蓉学院”,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构建塔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即塔基培养,结合专业教育对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塔身培养,对具有创新创业意愿诉求的学生实施创新创业专题培训,提升其创新创业技能;塔尖培养,对具有创新创业实战诉求的学生开展个性化指导,帮助其自主创新创业。强化创新创业者、创新创业导师、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平台四位一体机制建设,加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经费投入和任选课课程体系再造。

五、深化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学校坚持依托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两个方面保障本科教学质量。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重点稳抓前面提到的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各项举措(标题三),如优化专业结构、改善教学投入、完善设施条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等;在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通过制度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一)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质量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课堂教学效果,注重良好师德的培养,树立本科教学质量意识,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全校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倾斜教学、经费优先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舆论倾向教学、人人关心教学的良好局面。

    学校领导深入学院、部门,与教师面对面交流,探讨人才培养理念,调研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工作,促使学校教职员工积极主动投入到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事业中,营造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浓郁氛围。召开学生座谈会,毕业生座谈会,听取他们对本科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意见建议,切实落实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1. 学校教务处下设教学评估科,由四位管理人员负责全校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并聘请一批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的专家为学校教学督导员,为教学工作出谋划策、指导检查。学校制定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修订发布《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教学违规、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成院发〔20154号),《成都大学校级督导教学巡查、听课条例(试行)》(成大教〔2015118号),《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纲要》(成大发〔201534号)等文件,实行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工作,发挥教学督导督学、督教、督导监督作用。

2. 建立学校教学运行常态巡查制度。校级督导员分批对学期教学全过程进行巡查,一是对教师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执行情况、教师上课状态等进行巡查,二是对学生听课状态、学生出勤情况、课堂管理情况进行巡查,三是对实践教学开展情况巡查,四是对多媒体运行、其他教学设备是否完备情况进行巡查,为提高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对本科教学的有效监管,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5-2016学年组织教学督导进行全年巡查累计64天,覆盖所有教学楼,包括专业课、公选课等。

3. 建立校级督导听课制度。校级督导专家对新进教师进行针对性听课,掌握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并帮助新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2015-2016学年校级教学督导累计听课350余节,涉及教师近200人,占我校专任教师20%以上,所有听课信息均反馈给各学院,16个学院全部进行整改完毕。

4. 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校结合教学工作实际,修订了《成都大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了解掌握学校教学运行、教学设施、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等情况,促进教学改革与教风、学风建设,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5. 健全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2015年,我校引进加拿大劳瑞尔大学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校实情,对学生评教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新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0条标准基本覆盖了课堂教学、课件板书、课程设计等教学的各个环节或要素,学生评教做到全体参与、全部覆盖,对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发挥重要作用。

六、学生综合素质及学习效果

学校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积极构建“课堂教学、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的育人机制,全面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学校设置专项经费,用于资助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鼓励学院结合专业特点,跨学科,跨专业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建立了“CC空间大学生创业园,获批为成都市创业孵化苗圃四川省大学生创业示范俱乐部国家级众创空间,有近百支创业团队成功申领四川省大学生创业补贴。整合校内外资源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受到各级领导和师生们的肯定。有220名应届毕业生成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

七、主要的问题和对策

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在全校教职员工辛勤工作下,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但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理念和方法、实践教学投入与建设等问题仍有待改进和加强。

(一)人才培养模式需革新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目前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科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广泛研究和借鉴国内外大学人才培养理念与先进经验,积极创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努力探索多元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类课程,培养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符合教学规律,适应学科发展、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师资队伍无法满足学校发展需求

目前的师资队伍规模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专任教师比例偏低,高层次人才不足。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推进特聘研究员(副研究员)和海内外博士的引进和内培,建立高效的高端人才引进渠道;增加专任教师数量,逐步扩大兼职教授比例,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对教师实行分类管理,按需设岗,按岗聘任,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岗位考核。

(三)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不足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仍根深蒂固,虽然开展了诸多改革,但仅限于局部,效果也不够理想。应加大培训力度,推进教学理念更新和教学内容、方法改革;推进专业课、公共基础课小班化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质量,注重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加大任选课改革力度,提高教师任课门槛,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资源建设仍有上升的余地

目前,学校教学实验设备、教学空间等教学资源不足以及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投入不足的问题仍较突出,影响了对分级教学、小班授课、交互式教学等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对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起到制约作用。应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丰富教学资源;加强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扩大精品教学资源的跨校际共享;整合相关专业实验室,促进资源共享和利用;结合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加快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规划和建设,拓展和深化校企合作;推进本科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协同创新,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

(五)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建设力度不大

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改善:

1.进一步加快校内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努力改善校内实践教学的条件;

2.依托社会力量,在巩固原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力争新建资源共享型实习、实训、就业一体化的专业实践基地;

3.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教材开发与建设力度,鼓励教师编写针对性强、满足应用型专业教学需要的实践教学教材,使每个实践教学环节都有科学、适用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