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
https://jgprod.cdrb.com.cn/jg_app_h5_client/article/detail?id=13314296
原文如下: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城市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地名是城市文化的载体,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保留城市的文化底蕴,让地名文化赓续城市文脉?日前,成都大学天府文化研究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题为“涵养教化铭刻乡愁,彰显公园城市魅力”的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上,来自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重庆市旅游文化研究院、四川大学、成都大学等成渝两地科研机构的1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地名文化与中华文化的重要关系、成都地名中的巴蜀文明个性、地名文化与公园城市建设等重要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名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地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民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地名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地名文化是指地名作为祖源记忆与历史文脉的地标与座标,是各地域文化共同体认同凝聚意识的标识与标志。”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杰出研究员、天府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谭继和表示,各地域的地名文化的会通、兼容、凝聚、向心,构成多元一体、多源一脉的“中华地名文化共同体”中华祖源记忆与文化认同意识,对推动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等有重大作用。
“地名之得,或由山川地势、方位、特征,或因习俗、信仰、文脉,或因人们喜怒哀乐、情感寄托,与人类聚落生活内容直接相连,在诗词曲赋、小说、戏曲中有大量遗存,是人类记忆的空间表达符号痕迹。”西南民族大学杰出教授祁和晖表示,自古以来,中华文脉中就有悠久的地名学传统脉络,尤其是汉唐宋元历朝又以地理地势划分行政区,并由行政区名而形成了许多固定的地名。比如,四川盆地的“天府记忆”就有许多历史地名标识,极为宝贵。
重庆市旅游文化研究院院长李永明认为,地名是地理标记、历史宝典、人文意象、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是具有多重体验的文化旅游故事库。李永明建议,通过梳理地名各方面的关联因素,出版地名主题历史文化读物,编写地名相关故事,将地名内容转化为多种艺术形式并与文旅融合,打造地名相关景观和园区,利用地方特色餐饮提升地名知名度,以地方特产作为地名地标等路径,活用地名资源,为巴蜀文化旅游赋能。
成都阅读协会会长米瑞蓉从城市运营与企业、策划推广角度探讨了地名文化与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性。她认为,在传承推广城市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让出土文物、古老文字符号、诗歌碑文、图片影像等载体说话是很好的方式。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帮助我们与现在和未来链接,使得历史与未来的愿景叠加。
成都的地名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成都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其地名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如何深入挖掘地名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推动地名工作跃上新台阶,丰富成都文化内涵,为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新的光彩?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彭邦本以“锦城”“蓉城”“天府”三个名字来分析成都的地名文化。“锦城”更多是从经济角度来进行命名,展现成都盛产丝绸的特点;“蓉城”是五代以后的名字,涉及景观和生态,从文化角度上了一个台阶;而“天府”从内涵到外延最丰富,已经进入到广义文化的层次,具有强大生命力。
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粟品孝分享了如何用历史文化赋能成都地名的思考。他认为,历史文化的赋能可以有几个方向:一是用历史文化命名今日的地名,二是用历史文化进行移植和叠加,三是用历史文化加自然景观重新打造。粟品孝举例,利用在成都诞生的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命名的交子大道、交子公园,都是体现成都良好传统风貌和社会气象的地标。
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段玉明教授认为,成都这座城市既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洋溢着现代都市的气息,两者之间的连贯性至关重要,天府新区在建设中也应清晰体现出历史的延续和现代的革新。古代成都的繁华主要集中于西部,而到了唐宋时期,城市逐渐向东扩展,时至今日,成都的发展则由北往南推进。从古到今,成都的每一步都应有迹可循,紧密相连。
为了让人们漫步成都街道时能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街道应设有明确的标识,引导人们探寻过往的故事。西南民族大学原校长曾明认为,成都地名工作,最核心的是传承和创新。比如,在陆游笔下众多咏颂成都的作品中,《梅花绝句》中“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可谓家喻户晓。这样的场景如何呈现,如何在今天唤起这样的体验感?
地名文化赋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当前,成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何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努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是当代成都城市文化的建设者、参与者所必须思考的议题,而发掘地名文化,正是一个巧妙而扎实的落脚点。
“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公园的取名十分重要。”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刘兴全认为,地名随人类语言的产生而形成与嬗变,承载着演变历史以及区域文化的源流,见证历史长河中地域实体的变迁与消亡。成都作为一座文化名城,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以生态景观为载体,造就了许多具有特色且闻名全国的公园。在推动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的进程中,要深入发掘公园名的地名文化内涵与地方性特征,推进公园的科学命名与管理,塑造“名”副其实的公园城市名片,推动公园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潘殊闲认为,地名是城市的文化记忆,很多地点,实体建筑或已经没有了,但通过地名可以为后人留下乡愁。比如,剑南大道、蜀都大道等成都多条主干道,为市民留住了历史记忆。潘殊闲认为,应该建立成都地名大数据库、成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对于地名文化的弘扬宣传要体现在方方面面,以多种载体实现环境育人。
成都市天府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会长、成都大学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长谭平认为,成都肩负着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世界文化名城的重任,对包含地名文化在内的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必须高度重视。一方面,可以用城乡文化资源的四个层次理论对地名价值进行认定,该理论将历史文化资源划分为被忽略、被记住、被向往、被仰望四个层次,尤其是后三者,为城市赋能的重要性递增。另一方面,在具体运用时,应根据应用场景搭配组合,将其故事化、情趣化、标签化,服务宜居宜业环境建设和文旅事业需求,努力打造现象级地名IP。
“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巷弄、每一个地名都承载着一段生动的故事、一段难忘的历史。地名,将成为连接成都历史与未来的桥梁。以地名为核心的乡愁记忆,将为成都展示城市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搭建平台,为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宝贵素材,让城市居民的幸福生活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