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新闻网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基层党组织巡礼】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以中国智慧建设人文社科新高地

文: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 来源: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 来稿单位审核:杨玉华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6日
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
来稿单位审核 杨玉华 编辑 闵秀玲
责编 吕佳

编者按:五年来,学校各基层党组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工作大局,在学校党委领导下,以实现“五高五强”党建工作目标,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关键、攻重点、破难点,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绩,谱写了学校党建发展新篇章。在学校第八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推出“基层党组织巡礼”系列综述,全面展现五年来学校基层党建工作经验成效,旗帜鲜明将学校党组织建设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坚强战斗堡垒。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以中国智慧建设人文社科新高地

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


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贯彻落实学校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积极响应学校“促进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工作部署,秉持“文明互鉴,和而不同”发展理念,致力于世界文明互鉴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应用和新时代人文社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在学校党委领导下,中心自2021年5月成立以来,在学术研究、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党建引领促发展,中心理念献智慧。中心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引,积极响应民族团结、国家安全、文化凝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求和重大战略部署。始终注重服务社会与地方,关注地方和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向新时代、新要求,探索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的紧迫现实问题和实践路径,及时开展理论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形成应对方案,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1DFD5


文明互鉴发声音,专业研究出成果。在三年半的建设时间内,中心完成学术著作28部(8部已出版),发表CSSCI论文近20篇,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面向全国发布课题111项,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3场。依托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助力所在学院获批国家一流专业(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语言文学)、省级重点实验室(“一带一路”与巴蜀文化数字化工程实验室)。新增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二级教授1人,引进“天府青城计划”专家1人。实现学校的三项“零突破”:获批首个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创办首种学术集刊《文明互鉴与文明研究》,立项首个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


内外整合聚名家,队伍建设育新人。中心现有30余名客座教授及兼职研究员,形成了由33名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著名学者曹顺庆、赵毅衡、彭吉象、张法、王兆鹏、李怡、彭邦本、刘石、舒大刚、金惠敏等多次指导中心事务,清华大学、四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澳洲昆士兰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等校相关资源助力中心发展建设。中心现有校内4名专职研究人员和5位兼职成员,其中1人被评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二级教授,1人为“天府青城计划”专家,3人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2人新晋副教授职称。


446F1


巴蜀人文焕新彩,成果荟萃创集刊。中心推出“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学术丛书” “成都大学名家文丛”,已出版《天府文化概论》《唐诗疑难详解》《<锦里新编>点校》等专著8种,正交付出版社《天府文化简史》《天府文化国际影响力研究》《天府文化史上的海外文化交流互鉴研究》等书稿10种。另有钟树梁《杜诗研究丛稿》、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等名家著述,即将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此外,中心创办了学术集刊《文明互鉴与文学研究》,进一步展现了我校的学科发展实力。


集校注疏承经典,国际传播树范例。中心完成书稿《<全蜀艺文志>校注》《<国朝全蜀诗钞>校注》《陆游在四川》《彭州历史文化研究》等12种,并与出版社达成出版计划。同时,推出《成都通览(英译)》(140余万字,即将出版)、《诗译成都,语话天府:成都最美百首古诗词中英双语鉴赏》两种,助力成都国际化发展,塑造了巴蜀文化典籍的国际化传播典型。


36CAE


交流合作求创新,地方服务显实效。中心面向全国发布研究课题111项,其中与巴蜀文化研究、天府文化研究直接相关的占比65%以上;举办“文明互鉴:历史与现实”“古代文学研究的数据意识与数据意义”等名家讲座,积极推进我校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师培养;加强与省市社科部门,以及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四川省文艺理论研究会、四川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筹)等社团联系,扩大了成都大学人文社科的影响。来自《新华文摘》《北京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扬子江文学评论》《民族学刊》等期刊的专家,与中心建立了互动关系。同时,中心积极开展校外合作,对接人文研学、文旅发展、基地建设和资政议政需求,与中石油工程技术院创新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成都传媒集团、四川西联文化传媒、保山文化研究院、云南彝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等达成合作协议,对青白江、大邑、崇州、龙泉驿等地区进行调研,撰写了文化赋能地方发展的调研资政报告。中心成员还应邀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30余场,到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楚雄师范学院、大理大学等高校讲学。


244AD


社会影响增声誉,成大人文筑高地。中心成员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社科奖项10余项。其中,《成都最美古诗词100首详注精评》获评成都市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国家级)、成都市优秀出版物产权保护奖(成都市版权局);《天府文化散论》获评成都市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诗译成都,语话天府:成都最美百首古诗词中英双语鉴赏》,入选第29届国际图书博览会四川展区项目,其新书发布会暨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四川省委宣传部领导、国家外文出版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出席。《成都日报》理论版整版报道中心的研究成果,中国新闻网、四川日报、教育导报、四川广播电视台、成都日报、搜狐网等报道中心举办的“‘文明互鉴与文学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文明互鉴与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文明互鉴与文学研究》集刊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等重要活动。


2B90B


展望未来,中心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秉持文明互鉴、“和而不同”理念,深入挖掘天府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价值,推动其与全球多元文化的深度对话与互鉴。同时,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学术研究不断走向深入,注重服务地方与国家发展大局,为地方政府与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成大力量。

编辑:闵秀玲责编: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