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要闻
新闻网首页 >> 成大要闻 >> 正文

【成大人物】唐琳:永不止步的她 成为学生心中的励志样本

文:顾乐淇 来源:新闻中心 来稿单位审核:陈钧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4日
顾乐淇
来稿单位审核 陈钧 编辑 闵秀玲
责编 陈钧


考研时,她决定跨专业考试,备战一年后,她转回本专业。她说:“我努力过、争取过,就不遗憾”。


工作后,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实现自我更新、自我提升。


读博时,她边工作边学习,还成为了一名母亲,无数次怀疑,又无数次坚定,她说“当你觉得辛苦时,一定是在走上坡路”。


她是“85后”,1988年生人,年轻的副教授,今年7月,她获评市委教育工委“优秀党务工作者”,2024年9月再获“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


她是唐琳,担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委员、教师第一党支部书记、学科建设及平台管理办公室主任。


十年从教路,她从不止步,以身示范,成为学生心中最佳的励志范本。


她连续8年承担班主任工作,获2018年成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成都大学“优秀班主任”表彰。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项、四川省科技厅项目2项、厅局级项目6项,以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发表SCI、核心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二等奖2项、省级奖项10余项。


学生时代的唐琳


茧中蛰伏:在迷茫中寻路前行


这对翠绿色的蝴蝶样式耳钉,唐琳已经记不清是何时何地买的,但她几乎每天戴着。“我喜欢绿色,也喜欢蝴蝶,蛹化的艰辛成就了成蝶的美好,戴着它让我感受到旺盛的生命力,告诉自己要更积极地对待一切人和事”。


2006年高考后,唐琳被调剂到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我接受调剂,但感觉对这个专业一直没有多大兴趣。”


大三时,决心考研的唐琳面临专业抉择。她与室友决定跨考会计学,还报了网课辅导班,但经过一年的学习,她发现这个专业远比自己想象的要深奥,自己还达不到能考上会计学的研究生的水平,但自己努力过、争取过,她心里也不留遗憾。最终,她在研考报名时又转回本专业,并成功上岸成都理工大学的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成为了班级里唯一一位考上研究生的同学。


“高考和考研两场重要考试中,我的数学成绩都没有达到及格线,正式靠着其他科目的拉分,我才能走到现在。我一直走在一条不太喜欢也不太擅长的路,这更让我意识到,世界上99%的事情,勤可以补拙,只要想做,人人都可以做好。”


2013年研究生毕业后,唐琳入职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流量所,成为研发部唯一的一名女硬件工程师,主要负责研发流量计,用于加气站测量气体流量。


作为职场新手,唐琳丝毫不敢松懈。工作的第一年,她加班到凌晨两点是家常便饭,但如此“卖力”,她也从未获得领导的肯定。唐琳苦恼过,但当领导与她谈话时说:“你为什么要加班?加班只能说明你的工作效率不行,你没有利用好自己的上班时间”。领导“刺耳”的话语鞭策着她更加卖力学习,以学促干,提高效率。之后的每一天她仍然“加班”至凌晨,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在办公室如饥似渴地学习。


在研究所的两年,唐琳养成了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就算再忙,今天的事绝对不会放到第二天。现在成为老师后,她也这样要求学生:“周五下午三点,这部分的任务必须完成,我们汇报讨论。”她总是明确每一个时间点和具体工作任务,督促学生及时完成。


破茧而出:多维度突破困境


“我从研究院转赛道到校园,本来对自己的实操技术很自信,但当真正上讲台授课,我才发现自己所学远不足以达到教书育人。”回到高校的唐琳,眼见身边同事们很多都拥有博士学历,提升自己的愿望更加强烈。最终,她跟小伙伴一起备考,最后俩人都如愿考上了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一边读博,另一边作为实验教辅人员的工作也在继续。读博的第一年,她怀孕了,愈发沉重的身体,加上工作、学习的双重压力,让她怀疑自己当下的选择是否正确。“每周我都要去学校上课,经常一早打车到成都理工大学,90分钟的课还没上完,手机就响个不停,满屏的未读消息,‘这里试验箱出问题了,那里因断电实验无法开展了……’。有时一天要在两个学校间来回好几趟。”为了兼顾学习与工作,她只得不断的挤压休息时间。工作上,待完成的材料、要报修的实验设备;学习上,课堂作业、要求提交的论文和报告,她都只能在夜深人静时完成。不论再晚,她始终践行今日事今日毕,绝不把事情拖到第二天。


“当你觉得那段时间过得很辛苦的时候,你一定是在走上坡路。”她暗暗告诉自己。读博的那几年,她经常会遇到连续几个月都无法解决的难题,但神奇的是,当她每次感觉快熬不下去的时候,总会“灵光乍现”,实操后困难便迎刃而解。每当“松口气”的想法在脑子里闪过时,她都在心里默念:“再坚持一下吧,熬一熬,总能熬到头。”她直言:“我不喜欢放弃。”


由于对学生有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她很好地适应了校园环境。站上讲台的最初两年,唐琳摸索着教学之道。使用传统的PPT教学,她发现每堂课认真听讲、互动的学生较少,学生课堂反馈积极性不高,而她所授的课程实践性较强。因此,她反复和在企业工作的同学沟通,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从培养能“考高分”的人转而培养能“做实际项目”的人。在教学中,她发掘出以案例为切口,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和思考,学会将理论融于实践,去切实解决问题。“采用这种形式,学生普遍觉得实用性、针对性比较强,他们能明确知道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具体能用在哪、如何用,因此也更加有兴趣。”


唐琳主讲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应用与系统设计》、《EDA技术》《嵌入式技术》《电工学》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都通过此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具备独立的硬件研发能力。



日常教学中,她保持学科敏锐,去遴选案例,将一学期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多个案例里去讲。并且时刻更新每一个案例,确保教学内容与研究前沿行业发展保持一致。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用单片机来设计一个十字路口交通灯模拟控制系统。”授课PPT上,她将6个学时的教学内容设计成案例,从案例说明、需求分析、软件设计、仿真调试四个部分展开课堂。同学们要完成实验任务,就必须对相应知识点进行学习。课堂上,她先用20到30分钟,梳理案例中涉及到相关章节的知识点。学生在实操过程中,每当遇到问题,就自主翻开书本,再次学习相应的知识点。“做实验时我要求他们把书本放在手边,卡住了立马可以翻开书查找知识点,清楚后再立刻去用,这样教学效果非常好。”


同时,她鼓励学生形成学习小组,组成“学习搭子”互帮互助。老师1个人管90多位同学是不现实的,于是她将90多名同学分为18个小组,小组长自愿报名,组员也自由组建,3至8人不等。“分组完全自愿,我不会强迫不熟悉的同学在一组,朋友关系更有利于他们互帮互助”。实验中遇到任何问题,组员先向组长提问,无法解决再由组长向她反馈。


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唐琳都忙着回答组长反馈的在实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留下十分钟,她再集中讲解大家普遍存疑的问题,同时告诉大家下节课要学习什么、有哪些要求,提醒大家做好预习工作。现在成大读研究生,控制工程专业1班的周爽同学说,课堂上,唐老师喜欢走到学生中间,课堂讨论氛围自由开放。


对于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她也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法。基础较弱的同学,她要求他们课后对必须掌握的部分先画图,在课上编写程序并仿真出效果。基础较好的同学,她会提出拔高要求,布置额外的任务,完成案例的扩展功能。


课后,唐琳经常会从案例中获得竞赛项目的选题灵感,进行创新型的研究。2022年,她与两位同事组队,在《基于Cortex-M0的门禁系统设计》教学设计中融入OBE教学理念与课程思政元素。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的能力为目的,要求学生从需求出发,反推思考如何去设置硬件、软件、调试,最后文档撰写、整合。“OBE教学理念是我们工程教育中一直倡导的。老师以学生为中心,将育人目标融入到教学设计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由于项目的核心器件是单片机,与当代芯片“卡脖子”技术密不可分。唐琳在课堂上也会提及“限芯令”,引起学生的重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该项目在第二届全国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中获得国赛三等奖。



倾囊相授知识的过程中,作为老师,她也在不断复盘总结。职业生涯走入第十年,某一次上课时,唐琳突然感觉自己的水平在原地停留太久,一直没有提升。正巧遇到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的选拔,于是她报名了。她说:“我的导师方方教授常说,肚子里有一湖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如果自己都只有一碗水,那只能给学生一滴水。我希望自己肚里的墨水能多一些,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多。继续学习和提升自己也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教学一定源于自身所学,而自己读博阶段主攻核技术方向,成大并未开设这一学科。因此她想到了走交叉学科方向。2022年通过申请获得公派资格,唐琳去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人工智能,师从新加坡工程院院士Soh教授。回国后,她的研究方向也进行了调整,她将新知识与以前专业所学融合,研究人工智能算法、深度学习算法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2023年9月,她牵头与周爽等4位学生共同完成了抑郁检测医疗机器人研究项目。项目初期,唐琳运用自己在人工智能领域所学,提出了关键的研究问题和假设,指导他们选择用深度学习模型来进行抑郁症的筛查。在讨论新模型与传统机器学习模型的表现差异时,她提出采用低通道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 - infrared spectroscopy , fNIRS)来对抑郁症进行甄别,带着团队一起分析模型性能,提出可能的改进方法。


周爽讲述道:“论文撰写过程中,唐老师指导我该如何构建严谨的学术论述,使表达更为准确。同时,她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独到的见解也让我领悟更深层次的学术价值。例如,在整体模型的建立中,我画出的流程图太过粗糙,唐老师教我用Origin和visio重新建模以符合SCI期刊二区及以上的要求,整个改进过程高效、流畅。我在实践中学会了将理论与前沿技术(如最新的网络结构模块)相结合,培养了技术创新的能力,这对我个人的成长是非常宝贵的。”


对于出国进修,她坦言:“出国之前我比较纠结,女儿当时才6岁,家庭与工作确实难以平衡,而且要跳出当前的舒适圈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学习、生活也需要莫大的勇气。刚到新加坡,导师引荐我进到一个做光谱重构的课题组。万事开头难,早上天刚亮,我就到工作室看光谱、材料方面的论文,不断推导着艰难晦涩的数学公式。晚上6点,我准时上线,开启‘云辅导’模式监督女儿写作业,倾听她在学校的见闻。稍有空闲,我会开着视频让她看看国外的校园,一起观察校园里面的一些她没见过的热带植物和小动物。”


访学的那一年是辛苦的,在女儿生病却无法陪伴时,她既愧疚也无奈。这一年也是充实的,每天走在从工作室到坐校车的路上,她数过路上有多少块砖、两边有多少棵树,也曾想过自己离开时会不会怀念这一年。“现在回想起来,出国访学是‘有百利无一弊’,不仅接触到不同国家的文化,也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教会我在未来的学习、教学中始终保持谦逊。”在新加坡南洋理工的食堂,唐琳还偶遇之前所带班上的学生2018级通信工程专业1班的宋弋雯。在异国重逢的惊喜之余,唐琳也得知这位女生现在发展得很好,她说:“小宋是当时我班上的班长,第一学期她考了班级第一,但她仍坚定转到自己喜欢的英语专业,我很佩服她的热爱与坚持。”


宋弋雯对唐老师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她说:“我们大一时,唐老师经常和同学一起上早晚自习,每周都会抽3、4天来班里看看,主动关心班里同学最近的相处、学习、生活等情况。她也时常叮嘱我们学生干部要以身作则,团结同学,帮助同学,只要是她指导的,我们都愿意去做。”


宋弋雯讲述道,唐老师总是耐心倾听,换位思考理解学生的想法,再分享自己的建议,最后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在得知自己有转到英语专业的想法后,唐琳主动找过3次谈话,经常一谈就是大半个小时。她帮自己分析学通信工程和英语专业各自的优劣,鼓励她要对自己有信心。“唐老师说话直爽、有亲和力,就像在与朋友对话。非常感谢她在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的情况下,还愿意花时间和我谈心。不论在选择何专业,她分享的一些人生经历于我仍受用。直到现在,唐老师还与我保持着联系。”


今年2月回到成大后,唐琳也会和有出国打算的学生聊聊自己的经历,说说国外的所见所闻,“学生上课,一方面听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爱听和自己人生未来方向相关的,我支持他们多出去看看。”对于想要考研但不清楚方向的同学,唐琳会给他们介绍一些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结合学生个人喜好去推荐学校。课后经常交流的学生,她也会帮忙牵线搭桥,推荐实习机会。



蝶变时刻:绽放追梦光彩


十年行路,唐琳对学科的认知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一开始我总会觉得我是学核技术的,在自动化、电气专业好不合适。但现在我更加觉得大部分学科都是相通的,当下倡导学科交叉,例如自动化专业:办公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机械自动化……任何领域都能用到它。”她表示,我不再与自己较劲,把自己限制为“我是什么专业的”,而是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去找到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不同于工作中的严谨的那个她,生活中的唐琳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大女孩”。


在团队里,她是“点子王”,向同事推荐美食打卡地。每每聊到工作,唐琳展现出的积极心态几乎影响了身边所有人。同事董朝云老师说:“和唐老师相处久了,每个人都会被她积极的心态感染。”


“在被告知自己作为候选人参评‘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时,我感到非常意外。”唐琳说,“学校有太多在科研、教学上都比我优秀的老师,也许最打动评委的是我既没有停止学历上进步、科研水平上提升的步伐,也一直坚持在教学育人的第一线。”


唐琳说,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时刻保持对知识的“饥饿感”,不断更新自己的“技能包”,再有的放矢地反哺到教学中。言为士则,启润智心。“作为老师,我们要通过自身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尊重并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因其成绩、家庭背景等区别对待,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和学术发展的指导。”


“未来,我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编辑:闵秀玲责编:陈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