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推荐关注

我校“成都市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成功申报为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2022年11月04日 14:12    撰稿:刘丽华 审稿:魏玉君    点击量:    

11月3日,成都市第三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专家评审结果公示结束,经过科技处带领申报团队三个月的不懈努力,我校“成都市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成功申报为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实现了学校在人文社科科研工作领域、特别是在市厅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平台上的历史性突破,反映了学校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坚持以学校党委统筹,全力推进学校有组织的科研,以科研平台建设为抓手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学校在非遗文化理论研究、保护传承、应用创新,非遗与乡村振兴研究与实践,以及非遗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淀丰厚、成果斐然。学校2016年跻身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参与院校,2019年成为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是四川省天府云纺织非遗科普基地、成都市郫都区纺织非遗传承创新科普教育基地;建有西部纺织历史研究团队、纺织服装非遗传承与创新团队、蜀绣研究团队、四川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团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大先生”团队,已基本形成以非遗传承创新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产业共同体和人才共同体;开展文化部非遗传承人培训等相关培训,累积培训228400人次,研发出蜀绣等技艺技法10余种,复原三星堆出土丝绸织物11种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丝织品;建有《蜀锦》《羌族服饰》《藏族服饰》3项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基于学校专业特色的蜀绣非遗传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纺织非遗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的关键要素,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文化结晶。

接下来,“成都市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将推动非遗文化有机融入教学,引导学生传承、发扬非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动非遗传承与公园城市建设相结合,围绕成都国家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和世界文化名城品牌打造,充分发挥资政功能,着力提升非遗文化影响力、传播力,为城市文化发展注入动力;同时,基地将借助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平台,着力打造具有成都特色的非遗文化“会客厅”,吸引各方资源,研究成都非遗在“聚文化”“改业态”“活产业”“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方面怎么助力提升成都的城市能级。最后,通过这个平台,使学校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课题数量、成果转化实效、成果评奖入围得奖概率都能够得到一个较大提升。

关闭

犀浦校区:成都市犀浦泰山南街186号 邮编611731
邛崃产教园区:成都市邛崃市君平大道东段379号 邮编61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