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5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勉励他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值此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一周年之际,新闻中心跟踪报道科技小院师生投身乡村振兴一线的生动故事,通过他们讲述一年来的成长经历、体验和感悟,展现他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和谆谆教诲,扎根祖国大地,甘于“自找苦吃”,自觉融入农业强国建设的滚滚洪流中,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书写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华章。
4月的古生村,春意正浓,游人如织。
走在村中的青石板路上,时有游人骑车穿村而过,留下阵阵清脆的铃声。
穿过百年凤鸣桥,沿巷而行,古巷中的石砖、木椽,还有保留着白族传统建筑特色的三坊一照四合院,谧静古迹又充满新意。在这里,白族文化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演绎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画卷。
村外的田里,油菜花刚谢,春耕正忙。
古生村热闹了起来。
古生村的热闹离不开一群年轻人。他们就是科技小院的师生,这群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的青年师生激活了这个千年古村的一池春水。
2021年,张福锁和团队的师生第一次到来时,这里还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落。由于不在景区的核心,苍山洱海的美景,也没有给村庄带来多少收益。如今,三年过去,村里的故事和变化,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科技小院的模式,也吸引了众多的农业科研单位和涉农高校,甚至是涉农企业。大量的科研人员、老师和学生进入古生村,为古生村带来的不仅是人气,还有收入。村里有了商店、快递点、饭店、民宿客房,村里有年轻人开始回归,不再外出务工,而是在村里做起了生意。也有留守的老人改造自家的房子准备出租,以此增加收入。仅2023年,村里的民宿就增加了100多家。
当火热的青春在乡土中国深处绽放,即刻汇聚起强国建设的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给他们的回信,更是点燃了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的激情。
牢记嘱托 让洱海水更清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洱海边的古生村,并作出了“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指示。谆谆嘱托,重如千钧。洱海,由此开启了一场保护与治理的攻坚战。为了让洱海水更清,科技小院的师生们一直在努力。
申其昆今年研三。从研一开始,他就驻扎在古生村,这一呆就是三年!他的课题方向是做面源污染,研究大气沉降和洱海面源污染来源。简单的说,他前期的工作主要是“取水”,“洱海的水质在每年雨季出现波动。我们初步判断雨水是洱海水质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为了全面解析古生片区面源污染的来源以及输移特征,我们建立了‘六纵七橫’的监测网络”,他解释说,监测网络内,要不断的“取水”,然后检测、记录。
“取水”的苦是混杂着泥土和雨水味的。大理的雨季雨水非常多,有时候,一天要来回很多次,“没日没夜吧”,申其昆说,每当下雨的时候,别人都进屋躲雨,小院的老师、同学们却要全体出动,向雨而行,在村子周围的溪流取水。取水的过程是“丰富多彩”的,因为是沿溪而下,有时候会自行车骑着人走,有时候会被荨麻草划破手,弄出一身红疙瘩,奇痒无比,有时候还会误入到农户家里。白天还好,最难的是夜间取水,不管是夜间几点,只要下雨,他们都会出去取水,大家打着手电,深一脚浅一脚的沿溪而行,既要防着摔倒,也会担心蛇咬,当然还会闹出一些故事。有次他半夜取水,被当地禁渔执法大队的大叔当成偷鱼人给误抓了。还有同学着急取水,骑三轮车撞到了墙上,或是在测量时不小心翻到了稻田里。
虽然很苦,但是大家都不言苦,没一个掉队的。“特别是收到总书记的回信,内心深受感动、备受鼓舞”,申其昆说,总书记在回信中对科技小院的同学们所见识的世面、经历的成长、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让他觉得之前所有的付出、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今年研三的他,本应回学校继续学习的,但他还是选择继续留在村里,“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更加自信了,我们在小院里一样可以写出大文章。”
“这一年,我们都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汤博文说,能够得到总书记的肯定,大家都非常兴奋,在村里调研也更有激情了。汤博文跟着老师进行洱海面源污染监测与研究。大气氮沉降、农田氨排放是他检测的重点。一年来,他们走出古生村片区,把调研扩大到了洱海全流域,“有时候要走一天的路,脚都磨破了”,他笑称,大家都被“自找苦吃”的精神激励着,一次次的和农户交流,向农户做科普培训,向村民讲解环保知识,教他们如何科学施肥、科学养殖,村民们从不接受到主动联系求助,“我感觉收获还是蛮大的,说明我们的工作被村民们认可了!”
自找苦吃 赋作物更高值
“小院”虽小,却大有作为。一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指引下,科技小院展现出蓬勃生机与向上活力,为农民带来宝贵财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成为生生不息的乡村振兴力量源泉,这让青年学子们感到“苦有所值”。
任衍齐今年研二,跟着导师丛汶峰做绿色高值种植模式研究。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推广蚕豆的种植新技术。“利用新的品种和种植技术,我们能在降低肥料使用的情况下实现了水稻增产,蚕豆、油菜等也实现了绿色高值种植”,他说,但是村民们不相信,村民们觉得,自己种了一辈子的地,还用得着他们这些娃娃教?于是,他们就和一路之隔的普通农田“打擂台”,和村民们一起种地,到了收获季,实打实的产量让村民彻底信服了。让农民看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帮助农民实现从经验种田到科学种田的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任衍齐他们备受鼓舞,给了他们更足的底气和更大的信心。收到回信后,他们决定把这种种植模式向古生村以外的村镇推广。无一例外,和刚到古生村时一样遭到质疑。他们制定了一整套的种蚕豆的规范流程,从植物营养到施肥管理、田间管理,条条都讲得非常清楚。然后到湾桥镇、喜洲镇等村庄去宣讲普及。在一次宣讲中,有村民不服气的问:你说的这么好,到时候提高不了产量怎么办?任衍齐当场拍着胸脯打保票:提升不了效益,我们包赔,咱们立字为据!村民们看着他如此果断坚定,之前的质疑一下子缓解了不少。“敢打保票,说明我们心里是有底的”,任衍齐说,去年一年,他们跑遍了湾桥镇、喜洲镇等村庄,就是要开辟更多的绿色高值赛道,做好田间培训,把成果推广,让农民们用起来,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减少了氮磷排放,为洱海水质保护做出了贡献。
“这个过程其实是吃了很多苦的,饮过清晨的露水,晒过正午的骄阳,还推过夜晚的三轮车”,吉佳补充说,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要推广新技术在农村还是不太容易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有时候去宣讲,常常是早上去,晚上才回来,有的时候跑的村庄多,往往会把电瓶耗干了,最后是几个人推着电动三轮车回到小院。
吉佳说,她们做推广这么有底气是基于她们的日常研究和试验。吉佳是做碳足迹研究的,要经常去田间采集气体,然后带回来分析。“采气”是个体力活,每次去“采气”都要耗上大半天的时间。“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觉得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吉佳说,能为洱海保护、为农民增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会努力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好,“请党放心,强农有我!”
练就本领 助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同学们要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练就兴农本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是小院学生共同的心声。
在科技小院,除了做面源污染、绿色高值种植,还有大量从事农村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工作的学生。杨欣如、陈春燕就是其中的两位。她们的主要任务是调查、分析、总结科技小院的工作机制和模式,在村里开展科普、技能培训等。
陈春燕和杨欣如都是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的研二学生。刚到村里的时候,吃了很多“城里娃”没吃过的苦,也经历了饮食、生活、劳动、思想等各种困难。她们的主要任务是在村里开展环保宣传,调查村里的污水排放,然而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陈春燕说,总书记的回信给了她们更大的力量,做调研的时候更加有劲了。一年来,她们跑遍了附近的村子,帮助村民们提高洱海保护的意识。她们把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如污水处理、垃圾存放等都一一列出来,然后根据问题一一指出其危害性,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然后用通俗易懂的图文做成“明白纸”,发放给村民,并和村民约定,如果能照着做、执行得好,她们会有一些小礼品作为奖励。通过这样的宣传,村民们保护洱海的意识越来越强了,村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保护洱海是自己的事情!如今,走在村里,看到村民们都自觉的知道把垃圾分类、污水也不随意排放了,觉得还是挺自豪的。
“在和农户的接触中,才能深切感受到农民的需求,那种助农的情怀就会油然而生”,杨欣如说,她们会帮助农户开展电商培训、找销售渠道、培训技能,看到村民的问题得到解决后的满意笑容,“这让我们真切地感觉到,科技小院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她表示,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分析,切实问计于群众、问计于实践,以问题为导向问诊好乡村振兴中的难点、堵点、淤点和痛点,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练就强农兴农的本领,有的放矢地解决好乡村振兴中的现实问题,书写无愧于小院驻地父老乡亲、无愧于乡土中国田野大地、无愧于农大青年职责使命的新篇章!
记者:欧阳永志
摄影:欧阳永志
供图:受访者供图
编辑:马文哲
责编:武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