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与校史馆特稿 | 深切缅怀我校校史研究的重要开创者王步峥先生

原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我校资深校史研究专家王步峥同志,因病于2023年8月11日在京与世长辞,享年93岁。

王步峥,1949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入学后即转到新组建的北京农业大学,1953年毕业留校,历任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党委宣传部部长、党委组织部部长,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等职务。在教育管理岗位上,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8年,王步峥退出领导岗位,投身北农大的校史研究工作,在一个全新领域开启了奋斗之旅。在随后的30余年里,他为整理、记录、研究和讲述农大历史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我校校史研究及宣传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贡献了累累硕果。

档案与校史馆特将王步峥先生从事校史工作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展示,以此深切缅怀王步峥先生,感谢他为我校校史研究事业作出的卓越的开创性贡献。

1.jpg

1988年,原北京农业大学酝酿产生新一届领导班子,时任党委副书记的王步峥,考虑到自己已58岁,退出了下一届党委班子的选举。此时,他主动承担起一项工作,即编写北京农业大学的第一部校史。王步峥和人事处离休干部杨滔一起,着手校史资料征集,采访了许多校友,寻访了大量高校、研究院所、档案文史机构,查阅了海量的档案资料与报刊,严谨考证,细致梳理,经过两年奋战,写出了第一部《北京农业大学校史(1905—1949)》,于1990年学校建校85周年前公开出版。

2.jpg

《北京农业大学校史(1905—1949)》,1990年9月出版

这部50多万字的校史书,把北京农业大学在1949年之前的三个组成前身的发展史,第一次统一完整地呈现给校内外读者,它树立了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校的校史研究进入到一个有序而系统的新阶段。从此开始,王步峥与农大校史的研究与著述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1年,王步峥正式退休。对一般人而言,可以颐养天年,享天伦之乐;但对王步峥而言,一个新的抉择摆在眼前。北农大校党委(校务会)委托他在第一部校史的基础上,继续把第二部校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部分编写出来。任务更加艰巨,作为一个老党员,在农大学习、工作了一辈子的王步峥,毅然服从组织决定,接受了任务。从 1991 年起,他和杨滔、吴汝焯、于国荣、魏淑华、孙正权、朱立荣等退休老同志共同努力,用了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北京农业大学校史(19491987)》、《北京农业大学大事记(19491990)》、《中国共产党北京农业大学组织史(19371949)》、《中国共产党北京农业大学历史资料(19491992)》等四部史著的编写,于1995 年10月建校90周年之际正式出版。至此,北京农业大学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校史党史,至今仍作为我校校史研究宣传重要的参考引用文献。

3.jpg

《北京农业大学校史(1949—1987)》,1995年9月出版

1692337965398008923.jpg

《北京农业大学大事记(1949—1990)》,1995年9月出版

1995年完成北农大校史第二部工作后,王步峥应北京市教育工委之邀参加《北京普通高等教育志》的编纂工作,一干就是8年。全书230万字中至少一半以上浸润了他的心血,并撰写有8 万余字的书稿。回忆起这段经历,王步峥表示,因为参与这项工作,自己对百年来北京地区高等教育的历史有了全面的了解,工作中搜集了大量有关农大的历史资料,为后来编纂一部农大的史料汇编奠定了基础,可说是“相得益彰,获益匪浅”。

1692337980446026211.jpg

《北京普通高等教育志》,2004年7月出版

2002-2005年,王步峥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新的校史编纂任务。为庆祝百年校庆,学校计划出版《中国农业大学百年校史丛书》,王步峥负责主编其中的《百年纪事》,并作为副主编参与《百年人物》、《百年掠影》、《百年回眸》的编写工作。同时,他还独立编写了《农大往事》,主编了《中国农业大学史料汇编(1905—1949)》。

1692337995799026735.jpg

《中国农业大学史料汇编(1905—1949)》,2005年8月出版

《农大往事》的内容,原是王步峥在《北京农大报》的《农大史话》栏目(1995年)及《中国农大报》的《校史钩沉》(2002年10月至2005年1月)栏目中,所撰写连载的短文,讲述了校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与著名人物及活动。这些短文每篇不过千字,但描述生动详实,读来更加轻松有趣。这本小小的册子成为农大师生在阅读校史正本之外的辅助读物,其中记录的一些轶事也在师生中广为流传。

1692338018737058636.jpg

《农大往事》,2005年8月出版

在陆续完成两部《北京农业大学校史》的编写后,王步峥和杨滔等校史组的同志深感在校史研究和著述过程中资料采集和整理最为不易,尤其是大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关史料,弥足珍贵,其价值不是一部校史所能包容的,有必要形成系统的文献集,便于后人研究利用。经过多年不断收集新的史料并进行整理,用了四年多的实践编纂完成《中国农业大学史料汇编(1905—1949)》,于百年校庆前夕得以出版。书中的具体史料使我们能更加具体而全面地了解农大的过去,为研究农大历史及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是一笔丰富的值得珍惜的文化遗产。

1692338063611004383.jpg

《中国农业大学史料汇编(1905—1949)》,2005年8月出版

从2006年开始,受北京市教育工委委托,王步峥与艾荫谦、赵竹村等共同主编出版了《探索之路——中国农业大学跨越百年的办学历程》(北京高等教育从书)。这本校史汇集了《北京农业大学校史》和《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四十年》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以展现办学经历为主线,回顾中国农业大学及其各个前身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事例,文字更简练,重点更突出,成为我校迄今涵盖内容最为全面的校史通史读本。

9.jpg

《探索之路——中国农业大学跨越百年的办学历程》,2013年5月出版

30余年悉心专注执着于校史研究与著述,是王步峥“退休后为母校所做的最后一件事”。他在回忆录《九十秩怀》中说道:“这件事的完成,我同样看作是退休生活中的分内之事,也是一种享受,成为退休30年来顾养天年的组成部分,在其中享受了不可言喻的乐趣。”

30余年来,王步峥为学校留下的不仅仅是600余万字的校史文稿及编著的校史作品,还有数以千万字计的校史档案资料。他将自己和同事们在每次编纂工作中征集、整理好的原始史料一一清点列单,全部移交给了档案与校史馆,如海量的摘抄档案、影印报刊、翻拍照片,历次的书稿与修订意见,使用过的参考资料,连工作笔记也没有落下。

10.jpg

2017年1月12日,王步峥向档案与校史馆移交史料

11.jpg

档案与校史馆藏校史工作小组移交的史料

历经数十年的开拓和积淀,王步峥已然是农大校史研究的资深专家,也成为了学校年轻一代校史工作者的引路人。作为专家顾问,他多次参与有关校史展览的设计及筹备工作,对档案与校史馆的编研工作给予细致指导,帮助审阅修改书稿,如《农大英烈》、《图说农大》、《往事寻踪》、《不曾忘却──中国农业大学先贤风范》等。

12.jpg

2005年6月6日,党委书记瞿振元到档案馆调研,与王步峥(左一)等讨论加强推动校史研究

13.jpg

2005年9月,王步峥(左三)与参与百年校史展览设计工作的人员合影

14.jpg

2015年5月14日,王步峥(左二)参加专题研讨会,把脉110年校庆校史布展工作

不仅要写好农大历史,还要讲好农大故事。王步峥为师生员工奉献过许多次有关校史、党史的报告会、座谈会,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校史文化教育,得到校党委的肯定和师生们的欢迎。

15.jpg

2017年5月4日,王步峥为毕业生党员上党课和校史教育课

16.jpg

2019年11月15日,在档案与校史馆、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的校史文化讲座上,王步峥带领师生追忆百年农大革命传统

生命不息、脚步不停、笔耕不辍。2021年6月,他专门撰写13000余字的“中国农业大学革命历史纪事”,以此作为交给学校的最后一份著述材料;2023年5月,他还在为校史研究文集《夕阳余晖》做着勘误笔记。王步峥先生在30余年校史工作中为我们留下了丰硕的成果,也绘就了一幅坚守初心、践誓以行的共产党员肖像。

王步峥先生在“九十自述”中说,“如果因为几十年来努力了,尽了自己一份应尽的责任,做了一些好事,还可聊以自我慰藉的话,为国为党做出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为社会留下点什么,就不算白活的标准’,也算是不枉此生,虽然留有遗憾。”最朴素的话语,表达了最炽热的赤子之心。

王步峥先生以近花甲之年,躬耕三十余载,在我校的校史研究领域开辟出一片天地,为今天及将来的校史研究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的勇于探索、严谨考证、求真求实的校史研究精神,也是当代校史文化研究宣传工作者的楷模。

供稿:档案与校史馆

供图:档案与校史馆

编辑:王美璇

责编:姜萍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