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校 | 孙丹峰教授课题组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发表论文

本网讯 近日,我校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2018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生张平在环境和生态领域国际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5年IF=7.25)在线发表题为“Satellite-Based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ndustrial Heat Sources in China”的研究论文,孙丹峰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为第一作者单位。论文的合作单位还包括自然资源部卫星应用中心、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该工作得到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可见光与热红外多星协同去产能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和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这是该团队继2017年利用遥感表观温度多季相开展快速提取建设用地研究(Remote Sensing, 5年IF=4.74)之后,建立遥感表观温度差概念模型在放热用地空间分布和环境领域应用的又一重要突破。

过去近20年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背景下,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和化石燃料排放之间的权衡。工业放热企业(例如:钢铁厂、水泥厂、焦化厂、炼油厂、热电厂和化工厂等)作为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尽管对经济领域有重要贡献,却成为化石燃料排放和生产热排放的主要来源,带来大量温室气体和其他空气污染物排放增加,甚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风险加大。因此调查和监测放热用地空间分布和热排放通量分布特征成为国土空间(尤其城市用地结构)优化布局,差异化的环境管理相关政策等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该研究团队构建了遥感表观温度差的概念模型,有效支撑了国土资源部2016年钢铁企业去产能监测示范,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开发了自动化的高温异常点检测算法流程及配套程序,使得实时追踪工业企业的活动状态成为可能。处理分析了2018年2728景覆盖中国大陆的高频次、大覆盖夜间热红外遥感影像,结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识别、提取不同类型的工业企业,共建立6大类19小类放热工业类型空间分布数据集。同时,通过单个企业尺度温度差热通量模型量化2018年全国工业热排放分布特征。 这是该研究团队作为1998年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动态监测技术力量之后,研究成果又一次有效支撑了自然资源部政府监管平台相关建设,应用于国家去落后产能相关政策的实施和评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