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记忆 | 田海林:在伊旗支教的一年是我青春无悔的选择

图片4.jpg

田海林,中国农业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现为广东工业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特聘教授。

2012年8月14日,第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5位成员从北京出发,去到了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他们秉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精神,积极参与所在学校的教学和行政工作,把自己青春的热血挥洒在内蒙古的热土地上。

投身实践,勇于创新,第十四届研支团成员首次创建了人人网和微博主页宣传支教团活动,拓宽了联系渠道,为孩子们争取到了衣服、书包等物资捐赠,收来自到远方的温暖;主要承办的首届百科知识竞赛、走进博物馆等活动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了学校领导、同事和学生的肯定。

毛毛细雨,丝缕情缘

初到职高,是一个下着毛毛细雨的周末早晨,职高的老师帮助田海林一行运行李和安排宿舍,当地老师的热情、无处不在的关心和问候让成员们的心里很是温暖。

这里的住宿条件也带给了他们一个惊喜——在出发之前他们听前几届师兄师姐的经验分享,已经做好了冬天要自己生火炉子和没有自来水的心理准备,但当地的住宿条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研支团的成员们刚好赶上了新搬的校舍,因此在支教的一年中,除了冬天的严寒之外,成员们适应得都还不错。

与伊金霍洛旗的情缘就在这毛毛细雨带来的温暖与惊喜中绕上成员们的心头。

宣传争先,主动出击

支教过程中,为了扩大支教团工作的传播范围,启发和鼓励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加入支援西部的队伍,也让更多西部以外的人知道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状况,作为队长的田海林意识到了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他积极与支教团的小伙伴们沟通,果断创建了支教团官方人人网和微博主页。多平台宣传不仅把西部孩子们的声音传到了祖国各地,还为当地的孩子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关爱和物资,比如团队的斯达威和霍相宇通过微博联系了农大校友,为苏布尔嘎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争取到了衣服、书包等爱心捐赠,在寒冷的冬天给孩子们送去了温暖。

在其他工作的开展上,研支团的成员们也擅长“主动出击”。在行政工作上,成员们都被分配在学校团委、工会等部门协助学校完成一些工作。因此他们在内部商议,与其被动地等待学校领导安排工作任务,不如发挥他们大学期间在学生会、团委等组织工作的经验,主动出击,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怀着让当地学生们开拓眼界的初衷,开展了职高艺术团进平安小区专场演出、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消防安全知识竞赛、心理团培、元旦文艺晚会、走进博物馆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有不少像学校第一届团代会、首届百科知识竞赛这样的“第一次”。

在一次次的“主动出击”中,成员们的工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切切实实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图片3.jpg

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伊金霍洛旗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下辖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毛乌素沙地东北边缘,条件较为恶劣,田海林等所在的金霍洛旗职业高级中学是其唯一一所中等职业学校。这些职业高中的孩子们是大多是中考失利,初中毕业后没有去普通高中,为了学习一门专业技能而来的职业中学,他们保留了高中生一定的求知欲,但同时正值青春期的他们又有一些叛逆以及对外面世界的好奇。怎么与这群孩子们相处,成了研支团成员经常思考的一件事。

田海林在担任建筑升学班《建筑CAD制图》课程教师时,遇到了一位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令他记忆深刻。那位同学在刚开始上autoCAD上机课时偷偷上网干其它事情,屡次被发现。田海林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但是这位学生并不悔改。后来田海林有针对性地调整了教学策略,给他布置了一些趣味性相对较多的图形进行CAD模拟制图,慢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后来他还课余主动来办公室请教,再到后来他成长为了“顶梁柱”,代表伊金霍洛旗职业中学去参加自治区CAD制图技能比赛,还获得了奖项。

看着学生们的成长、知识增长、眼界开阔,田海林自己心中也充满着满足和喜悦。他说:“每次给他们演示如何作图时,都能在他们脸上看到惊奇的表情和对学习的渴望。课上我会留出很多时间让他们自己练习,但我也从来不会有空闲的时间,孩子们会好学地叫着‘田老师,这个怎么画’、‘田老师,这个命令怎么用’等。看着他们一点点地熟练作图,笑容油然而生。我想这就是支教的意义所在。”

重返讲台,青春无悔

谈起支教对于自己人生道路的影响,田海林学长用“责任、成长、无悔”这三个词来进行概括。

刚开始报名参加支教团时,更多的是一腔热情,比如听到“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以及“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等口号时就会充满了斗志。当即将完成一年的支教工作时,他发现自己收获的不仅仅是工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更磨练了自己的心志,给了自己思考未来的时间。从一个懵懵懂懂刚毕业的本科生到职业高中支教老师的角色转变,支教让他第一次切身体会到了教师真的可以影响一个学生,也让他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也促使了他后来选择继续出国读博以及回国后选择从事高校教师这一职业,重新走上讲台,为更多学子传道、授业、解惑。

“在支教的日子里,我时刻提醒着自己肩上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同时也要‘为孩子们打开外面精彩世界大门”的沉甸甸的责任’;在支教的时光里,我不仅看到了学生们在知识和综合素质上的提升,同时教学相长,也看到了自己各方面的成长;在伊旗支教的一年是我青春无悔的选择,终身难忘。”

供稿:团委

供图:团委

编辑:李杨

责编:孟祥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