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故事 | 张延明:于平常中塑造超常

张延明,中共党员,生物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2018级硕博连读生,博士期间GPA 3.21。现任助理研究员。曾获中国农业大学三好学生、博士一等学业奖学金、二等学业奖学金、先正达齐尔顿研究生奖学金、生物学院院长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博士期间师从杨光辉教授,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Plants发表科研成果一篇,共同第一作者在Elife发表文章一篇,参与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 Plant Communications各一篇。

图片1.png

直面转变,乐于挑战

2018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的张延明考取了生物学院的硕博连读生,和一起入学的同学们一样,来到中国农业大学这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术名校,张延明对在这里的学习和生活充满向往之余,也面对着生活从以学习到以科研为主转变的迷茫。一年级的日子在熟悉实验操作和课程学习中度过,他时常奔走在动物房和教室之间。在研究上张延明尝试了一项探索性的课题,为了在科研路上开个好头,挑战课题组这一尚未开拓的领域,他开始强迫自己大量地阅读文献,掌握原理和基础。而不巧的是刚刚开始进入状态的张延明迎来了新的转变--导师的工作调动,而随之而来的转导意味着已经二年级的他一切又要从头开始。

在学院的协调帮助下,张延明来到了新加入生物学院的年轻导师杨光辉教授课题组,就像在写给杨教授的自荐信里他写下的那样“既然有了这个契机,不如就做一个新的尝试。”他坦然地选择迎接新的挑战。不同于一年级时的慢热,此时的张延明意识到,如今从头再来,应该让自己享受这个从头学习的过程。于是他把时间加倍用在实验学习上,在实验室建成之前的半年时间里,就像他的导师杨光辉当年在农大读本科时一样,张延明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农大和清华。而此时的他,依旧欣然地接受自己变成一个“走读生”的状况。在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张延明很快地掌握了必备的实验技能,成为了能够按照导师安排独立开展实验的合格研究生。

图片2.png

直面困难,敢于承担

在张延明按部就班开展实验的时候遭遇了疫情,刚刚进入状态的他不得不休了一个长假,建立起来的信心面对时间的消磨。这个时候的张延明主动寻找学院和导师的帮助,把自己的困惑讲出来,并积极地争取返校。疫情稍缓,他第一个申请回到了实验室,在和杨老师配合建设实验室的同时,他边建边干,今天实验室购入了什么新仪器,今天就开展什么新实验。慢慢地,实验室的条件完备起来,张延明的实验操作也巩固下来。

让人成长的不只有日渐精进的实验操作,作为实验室的大师兄,除了参与仪器采购,张延明还承担了多种多样的集体工作,担任安全管理员,疫情期间的实验室联络人,帮助项目申请,日常报销等等。尽管这些工作又多又杂,但往往回报周期要比科研实验短一些,因此每当一项工作被完成,张延明的信心也就加强一分。感觉到自己被需要,认为自己能够担起责,毫无疑问是在集体生活中成长的重要催化剂。

直面弱点,善于改变

张延明是一个非常内向小心的人,做实验太“木”,是导师开始对他的评价,他似乎总在按图索骥,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小心翼翼,面对不符合预期的实验结果,总在怀疑是不是自己做错了。而这显然不是一个科研人的状态,在反复挣扎过后,张延明开始将自己骨子里慢性、谨慎的行为习惯从科研上进行剔除。在锁定植物重要抗盐相关蛋白SOS1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为课题后,在杨老师和郭岩教授的帮助下,他开始了坚决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慢慢变成一个“敢想敢做”的人。后来的他总是会尝试把实验做在导师的想法之前,在每一次与导师讨论的启发下,结合大量的文献研读,总能评判出一个实验的原理,做法和可行性,并快速上手开展实验。

而在敢想敢做之外,张延明还做到了另一项改变--敢当,对于自己的原理理解和操作技能,慢慢建立起坚定的自信,无论是否符合预期,他都敢于自信地排除自己实验操作上存在错误的可能,坚定实验结果的真实性,而这源于大量的背景文献阅读和充分的对照实验。而对于自己的内向不善表达,他的改变就是“敢说”,他选择迎难而上,自信地走上学术年会上的讲台,分享自己的成果,最终也荣获了院长奖学金。就这样,张延明对自己的改变推动着他的个人成长和科研进程,终于在自己延期的半年时间里,开花结果,将文章发表在Nature Plants上。

图片3.png

走完这五个半年头的研究生生涯,手捧花束的张延明在自己的博士毕业答辩会上,和自己的导师、家人、师弟师妹们共同迎来一个坎坷之后的结局。每当要给师弟师妹什么建议时,张延明总是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那时也一样。”是的,张延明也只是一个平常的学生,像实验室里每一个手拿移液器的大家一样,面对转变迷茫过,面对困难困惑过,面对自我怀疑过。但请相信你们将来也都会一样,用你的乐观,果敢和坚定,让平常的自己,活出超常的篇章。

供稿:生物学院

供图:生物学院

编辑:李杨

责编:马文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