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科技小院学生的回信精神,扎实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挖掘新时代新征程教师立德树人、强农兴农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教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勇担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不断强化师德建设工作,植物保护学院推出“师德故事”系列,讲述学院教师“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的动人故事。
蝗虫,乃世界第一大虫。蝗灾作为世界性的灾害,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持续袭扰着人类。而长期以来,人们对蝗灾的防治主要依赖大规模喷洒化学杀虫剂,这对食品安全、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巨大负面影响。为实现虫口夺粮、绿色控蝗的目标,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石旺鹏教授专注于生物农药——蝗虫微孢子相关研究工作二十余载。
微孢子,就是蝗虫最后的晚餐
石旺鹏表示,蝗虫微孢子治蝗优势十分显著,使用过蝗虫微孢子的地区,至少6年内都没有成灾风险。换句话说,微孢子就是蝗虫最后的晚餐。
蝗虫微孢子是一种介于真菌和细菌之间的病原微生物,随着食物进入蝗虫的消化道后,便在寄主体内迅速无性裂殖生殖。蝗虫感染微孢子后,飞行能力、求偶能力、繁殖能力、生长发育等均被抑制,体力逐渐下降,直至虚弱致死。
除此之外,蝗虫微孢子可实现群体间传染,并通过感病雌性蝗卵垂直传播给下一代,可实现持续控制病虫害;能够抑制蝗虫的集体聚集行为,据“蝗虫学之父”尤瓦洛夫的蝗虫型变理论,蝗虫型变和大量聚集是蝗灾发生的直接原因;蝗虫微孢子具有侵染专一性,可侵染120多种蝗虫,人畜无害、环境友好,无残留无污染。
二十多年来,石旺鹏带领团队在蝗虫致病机理和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Virus Evolution》等国际重要期刊,迄今发表SCI等论文200余篇,获得省部级奖励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承担国家级项目40项,省部级项目100余项,持续推动了我国害虫生物防治制剂的自主创新研发水平,助力我国害虫生物防治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达到世界一流水准。
下基层,科技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当下,我国蝗虫常年发生面积约 2.8 亿亩次,占耕地面积的15%。因长期依赖化学农药防治,面源污染、水源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改变传统治蝗方式,大力推进绿色防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是势在必行。
为了破解蝗虫可持续治理难题,石旺鹏常年投身于蝗虫微孢子应用技术示范和指导工作。上世纪90年代,海南省蝗虫成灾,受灾面积达200多万亩。石旺鹏团队连续在海南推广施用蝗虫微孢子数年,不但有效控制住蝗灾,并且实现了多年持续控制虫害的长期目标。除了海南,石旺鹏还长期参与内蒙古、青海、新疆、山东、河南等蝗区的蝗虫综合防治实践和指导,技术推广面积可达2千万亩次,挽回经济损失超20亿元,显著提升我国蝗灾绿色防控水平,取得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我国农牧业生产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蝗虫防治专家,石旺鹏还长年致力于推动全球蝗虫生物防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他曾带领团队连续多年为肯尼亚、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开展蝗虫生物防治示范培训与指导工作,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促进全球发展积极贡献中国植保力量。
学生,就是一名教师最大的成果
除了科研工作,石旺鹏还将大量心血投注于培养学生。他牢记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职责,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并坚持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成长,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讲授的《农业昆虫学》、《害虫生物防治学》《昆虫化学生态学》、《昆虫病理学》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曾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
石旺鹏认为,相比自身的进步,带动学生的发展更有意义,因为知识和技能能够一代代传播,从而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对他而言,最幸福的事就是培养学生,尤其是当他看到学生的进步与成就。学生,就是他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最大的成果。截至现在,他已培养出80多名研究生,遍布各行各业,其中不乏行业佼佼者和学科带头人。正是这些在教育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老师们,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巨大贡献。
石旺鹏深知,任何产品都不是一个终极产品,任何一个病虫害问题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孜孜以求。未来,他将继续致力于害虫生物防治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不断打造一个个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威力更大的治虫利器,持续守护全球人类的粮食安全。同时,他也将继续作育人材,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害虫斗士。择一事,终一生,弦歌不辍赓续千载,薪火相传铸就辉煌。
供稿:植保学院
供图:植保学院
编辑:马文哲
责编:孟祥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