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在结束农大四年的求学之路后,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毅然报名来到镇康县支教。来到支教地后,王开负责教授高一年级的政治和历史科目,在圆满完成一年支教任务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决胜脱贫攻坚之年内,镇康县发生的巨大变化。回忆起那段在祖国西南支教的岁月,王开的内心仍然久久不能平静,那是带给他成长、收获感动最多的地方。
回顾往昔,信念坚定
距离王开离开支教地已有两年的时光,但问起当初参加支教团的初衷,他依然非常地坚定。他告诉我们,在农大四年的学习时光,“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精神已经深深的烙进了他的心里,有机会践行农大人的担当使命是他一直以来所渴求的,恰逢决胜脱贫攻坚之时,很希望能够参与到伟大事业之中。另一方面,希望通过走进大山的方式,用自己所学、尽自己做能帮助当地孩子走出大山。
来到镇康县后,除了在支教期间正常教授课程之外,王开还参与到了当地许多脱贫攻坚的工作之中。他负责了镇康县第一中学晋级检查工作,帮助镇康县第一中学晋升云南省一级三等完中;配合中国农业大学挂职干部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组织队员下乡送教;同时参加到了边境疫情防控、镇康县创建文明城市等工作中。
谈起令王开印象深刻的事情——
高一受文理分科以及教学调整影响,多次分班,但所有带过的孩子见到自己时都很热情亲切。孩子们经常到办公室找他谈心,学习上的困惑、对未来的迷茫、青春期的懵懂,孩子们对王开也更加信任,他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一名老师,更是一个大哥哥的角色,也尽可能地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视角。班级里的少数民族同学多,王开在讲课时会放慢语速,同时也努力习惯当地的方言,与孩子们打成一片,他用切身经历、自己的大学生活鼓励孩子们坚持读书。
作为一名支教老师,他说能带给孩子的其实很少,只能是更加勤恳地精进教学,帮助他们提升成绩,以课程和自己为窗口,多给他们灌输新的思想,感受外面更多样的世界。初为人师,他也会紧张、也会担心,但在课堂上仍努力表现出自信成熟的样子,为的就是在稚嫩的孩子面前,不敢敷衍和懈怠研支团榜样般的存在和身份。
支教教师之外的第二个身份——党员志愿者。王开谈到,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疫苗接种现场、爱国卫生行动前沿,都有研支团的身影。深入网格区清查外籍、外来人员;在新冠疫苗接种现场,引导居民排队进场、维持秩序;在乡镇完小、村完小,开展“七彩课堂”送教活动,普及科学防疫知识;在村镇、社区,参加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清理垃圾、消杀病毒、宣传防护知识。研支团的老师们在践行志愿精神、传递爱与责任的同时,也在展现着党员的担当与作为。
回忆起去程的情景,高铁、高速都还没有修通,从昆明出发坐了15个小时才抵达镇康;等到离开时,从临沧出发的高铁已经能直达昆明,镇康的高速路也正快马加鞭地建设,返程时间缩短一半。短短一年时间,镇康的变化就像时代快速发展的缩影,更想起师兄师姐所记录的镇康,更觉得历史在这一瞬变得更加生动而温情。王开回忆道,在下村调研时,看到边境线上一户户人家,家家楼顶都飘扬着国旗,仿佛一座座堡垒,驻守在祖国边境最前沿,当时深受触动,这里的人们所担负的使命和责任远超自己的想象,更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
离开镇康、信念依旧
一年的支教生活,王开在教学中传授知识与孩子们共成长,于帮扶中见证脱贫攻坚伟大胜利与祖国共命运,自己收获的不仅有与边疆孩子们的深厚情谊、更为丰富的社会阅历,更有一份脚踏实地的担当与责任。
而在即将结束支教生活时,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王开和支教团成员未能和当地的孩子们举行一个正式的告别仪式。但是临别的前一天晚上,王开收到了支教地孩子们写下的40多封信,纸短情长,催人泪下。
回到农大之后,王开从未忘记自己曾是一名支教老师,他表示,支教生活对于一个人的提升是全方面的,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抗压能力和奉献精神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一个人看待问题的视角也会更加多元和更加深刻。今年6月份,王开毕业奔赴新的工作岗位,踏上新的征程,他表示无论今后走到哪里,都会像在支教志愿者的岗位上一样,加班加点、真抓实干,把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供稿:团委
供图:团委
编辑:李杨
责编:马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