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文君,中国农业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现就职于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聂文君带队同王硕、徐晓峰、陈雁、刘雅萍一起前往内蒙古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这也是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伊金霍洛旗走过的第10个春夏秋冬。
红色依旧,热烈、温暖
十三年飞逝,初次踏上伊金霍洛这片热土的情景却仿佛就发生在聂文君的昨天,如果给回忆一个颜色的话,她说“那一年是红色的,每每回忆起来都很温暖!”
回忆中的温暖,在于身边“战友”们每个时刻的并肩与陪伴,在于当地老师们在教学上的悉心指导,更在于一个个“小”伙伴们的鲜活与热烈。离开时,学生和当地老师们的真切不舍让热泪洒了几行,从孩子们的眼眶里淌出来一行又一行。
提起后来的那几年,聂文君说,每到教师节,总能收到学生发来的祝福短信。像是一种延续,又让人充满了继续前进的动力。
着眼所需,身兼数职
位于祖国西部的伊金霍洛旗非常缺少老师,五位成员并不在同一个学校承担教学服务,聂文君、王硕、徐晓峰服务于伊旗职业高级中学,陈雁和刘雅萍则服务于苏布尔嘎镇中心小学。
在支教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很多学生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从而缺乏上进心、没有学习的动力。但这些比起教学又要复杂的多,除了书本里的知识,还要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真正地帮助到学生。他们说,要让在职高读书的孩子,学到能在未来谋生的本领!
于是初出校园的他们身兼数职,边做学生也边做老师,既承担常规文化教学任务,又开展了很多注重知识的实用性的专业课,借电工学、AutoCAD制图、现代煤矿管理等,带给学生未来所需的专业知识;通过社会学、心理发展等课程,为学生们健康成长指引方向。
潜移默化,无限放大
成员们依照惯例参与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先后举办了篮球赛、乒乓球赛、元旦晚会等一系列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筹办第一届学代会、组建学生会,组织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征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也配合政教、团委的日常工作,开展安全逃生演练、负责学校各项工作的录像及摄影等,作为志愿者参加了伊金霍洛旗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受到了旗领导及校领导老师的好评。
一项项的活动,既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又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学生的思想观念,最大程度的发挥了支教的作用。聂文君不禁又咧开嘴角,“看着学生欢快的笑脸和若有所获的眼神,支教的乐趣便被无限放大,所有的疲惫都会不翼而飞。”
胸怀大志 虚心学习 务实工作 严于律己
再次谈起服务地时,聂文君依旧会向我们宣传富有“煤海绿洲,天骄圣地”美誉的伊金霍洛,介绍几年来伊金霍洛发生的惊人巨变,讲述伊金霍洛人民的纯朴善良、热情好客。也始终关注西部教育的发展,“如果有需要,我们还是会随时挺身而出”,她缓缓说道。
讲到在支教时印象最为深刻的事情,聂文君向我们当时学校党委瞿书记到伊金霍洛旗看望研支团成员,在座谈时提出了四点期望:胸怀大志、虚心学习、务实工作、严于律己。
这十六个字影响着他们这一年的支教生活,在最艰苦的环境里踏踏实实的工作,展现着农大人的精神风貌,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学校“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也引领着她的过去与现在,“走出校门就不仅仅代表自己,更代表的是中国农业大学”。
酸甜苦辣,生根发芽
一年的支教生活,很简单,但很真实。从学生到老师,逐步独立承担责任、主动思考有效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在这份难得的锻炼机会中,体验着工作的艰辛、收获着成长的快乐。
一年的时间,在人的一生中绝不算长,但是在这短短一年时间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无论酸甜苦辣都已成为一生最难忘的记忆。
“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在收获着感动,体味着人生”,聂文君说道。
“让爱延续,让希望的种子在祖国的西部生根发芽”,聂文君和他的研支团战友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份豪迈誓言。
最后,聂文君也热情的对即将奔赴服务的研支团成员寄语:“要变成学生的老师、老师的同事、当地政府的志愿者,不再只是单独的个体,每个人代表的都是我们农大,新的环境、新的身份,但是是你们,那一定就没有问题了!自信向前,出发吧!”
供稿:团委
供图:团委
编辑:李杨
责编:马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