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师 | 吴常信:育人良师 师之典范

初秋的农大校园,碧空如洗,暖阳从银杏树间洒下,处处蕴藏着收获的色调。在中国农大庆祝第36个教师节表彰大会上,从教63载吴常信院士荣获学校首届百万奖励“立德树人卓越成就奖”。

“我感觉很荣幸,这个奖项表明从国家到学校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和期望,我也感到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吴常信在获奖感言中说到。

记者专程采访了吴常信院士。85岁的吴先生,白发皤然,精神矍铄,一直微笑着与记者交谈,虽已年逾八旬,他仍思维敏捷,条理清晰,娓娓道来。

“讲课是一门艺术”

1957年,22岁的吴常信毕业留校任教,开启了从教生涯。

“第一堂课是否还有印象?”

“有印象,因为讲的不好才有印象。”吴先生说:“1957年在实验站鸡场带学生实习,第一堂课是实验指导课,15分钟就讲完了,没得可讲,学生就觉得这么一点东西,平时干活的时候讲讲就行了,那时我就认为上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讲课是一门艺术,要下苦功夫、勤学苦练。”为了讲好课,吴常信把畜牧系所有老师的课都听了一遍,学习授课技巧,取长补短,然后反复修改教案,大声练习,用学生爱听的语言把课讲出来、讲生动。

“作为教师来说,我们不仅要有‘师德’,还应该要有 ‘师艺’,就是要创新教学的一些方式方法,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吴常信说。

在建国初期,国家畜牧业占农业的总产值很低,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在世界上还很落后。吴常信在讲课时会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还有很多重任需要年轻一辈去奋斗,通过我们一起努力,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的畜牧业一定会赶上去。” 

“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直到现在,吴常信依然在为研究生亲授“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课程,依然保持着全程站立的授课习惯。“活到老、学到老、也要教到老。”吴常信说:“站着讲是对学生的尊重,声音响亮,加上手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动物比较育种学》已有20 年的历史,至今仍是国内外动物遗传育种领域的首创课程。每次开学前他都会认真备课,甚至有时上课前几分钟还会对PPT内容进行微调,“改一下,同学们理解起来可能就更准确。”

“吴先生对我的教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耐得住寂寞,终身对学问的追求。”每当2003 届硕士生蔡卫国“面临研究困境,躁动不安”的时候,就会想起吴先生的谆谆教导。

吴常信将教学当成头等大事。他主讲的《动物遗传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带领的团队先后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他先后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学校“师德标兵”“魅力教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荣誉证书、“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最有成就感的事是学生有出息”

“您最有成就感的事是什么?”

“学生有出息。”吴常信说,“因为当老师培养人,学生就像是他的‘产品’,培养出优质的‘产品’,老师才高兴,会希望他更有出息。” 

怀着对学生由衷的爱,吴常信走过了春夏秋冬。如今, 85岁的他早已是桃李满天下。他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20余人,培养的学生中不乏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跨世纪人才等。2016年,他的“研究生培养中导师的责任、爱心和创新”教学实践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

2005年毕业的博士李金泉说:一想到恩师吴先生,一位既性格谦和、平易近人、生活简朴、公德高尚,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而且公正坦诚、高风亮节、实事求是、顾全大局的学者形象便浮现在我的眼前。

2020年毕业的硕士王珏是这样评价恩师:“您是一位慈祥的老人,经常与我们谈笑风生,还总是抛出一些别出心裁的梗,逗得我们捧腹。您是一位有趣的智者,言语幽默开朗,性格豁达通透。您是一位高标准严要求的严师,开题报告您直面指出问题毫不含糊,学生的答辩您也亲临现场陪伴到最后一刻,您治学严谨的态度让学生受益无穷! ”

在采访临近结束时,记者问及吴先生名字的寓意,他解释说,常是always,总是;信是honesty,守信用;连在一起就是总要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守信。

名如其人,行如其人。先生踏实勤奋的经历如一股清泉流于山涧,润物无声、波澜不惊,在涓涓前行中别有一种儒雅潇洒的气韵和坚韧不拔的追求。与先生零距离接触,无不感受他的魅力所在,深深被他立德树人、默默奉献、教育报国的精神所感动。

记者:马文哲

编辑:李杨

责编:孟祥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