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登华
◎摘 要 全国教育大会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系统部署,高等农林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农业强国的重要结合点。新时代新征程上,高等农林教育应深刻认识肩负的重大使命,深化改革、争做先锋,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农人、着力强化农业领域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度、着力培育造就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家、着力打造世界重要高等农林教育中心,加快推进提质增效,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崭新篇章。
◎关键词 高等农林教育;提质增效;教育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指导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是龙头,高等农林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五周年,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回信一周年,高等农林院校要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勇挑重任、争做先锋,加快推进高等农林教育提质增效,奋力谱写服务强国建设崭新篇章。
新时代新征程高等农林教育面临的形势任务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角度,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全面部署。这次全国教育大会是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行了系统部署。新时代新征程,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农林教育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加快提质增效,更好完成新使命、落实新要求。
1.党中央对高等农林教育寄予厚望
我国以农立国,是农业大国,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农林教育对农业发展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高等农林教育事业走过了非凡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就高等农林教育发展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2023年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与此同时,在党中央召开的重要会议、出台的重要文件中,着重支持高等农林教育发展、充分发挥农林院校作用。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加大涉农高校、涉农职业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力度”[1];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2],特别提出“农业科技创新周期相对较长,要舍得下力气、增投入”[3];2024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再次强调,“加强高等教育新农科建设”“推广科技小院模式”[4]。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指示批示,系统阐述了高等农林教育的使命任务,科学回答了高等农林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扎实推动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强国建设对高等农林教育赋予重任
高等农林教育是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结合点,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任重道远、大有可为。高等农林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方面军,肩负着以农林领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协同发展服务支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任。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基,高等农林教育处于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地位,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要素,迫切需要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拔尖创新人才、实现农业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在强国建设背景下,迫切要求高等农林教育提质增效,以更大作为支撑服务强国建设。
3.高等农林教育高质量发展存在迫切需求
当前,世界高等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千帆竞渡、百舸争流、不进则退,以提质增效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高等农林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从外部环境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各国教育正在紧抓机遇、加快发展。从我国人口结构来看,已经呈现老龄化的新特征新趋势,迫切需要提升高素质人才培养能力。从高等农林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支撑引领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与此同时,高等农林教育也面临宝贵的发展机遇,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主动作为、深化改革、奋楫笃行。
高等农林教育提质增效的实践基础
经过百余年的持续探索,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高等农林教育作为农业科技第一生产力、农业人才第一资源、农业领域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予以高度重视,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引领高等农林教育战线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为新时代新征程提质增效、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1.高等农林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实现历史性跨越。高等农林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系建设方面亦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高等农林教育的实施主体,我国涉农高校数量目前已超过500多所,覆盖的专业布点超过2500多个,在一流核心课程认定中,592个涉农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19门农林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入选。2019年起,教育部带领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奏响了新农科建设“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三部曲”,有效牵引高等农林教育深化改革、持续创新。
2.高等农林教育对国家重大战略的贡献度持续提升
近年来,高等农林教育立足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锚定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目标,以农业领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协同发展为重要途径,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对人才培养的支持力方面,打造具有农林特色的“大思政课”、建设耕读实践基地,强化知农爱农价值引领,聚焦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超前布局新专业,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在对农业领域科技创新的引领力方面,有组织农业科技创新成效凸显,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在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贡献力方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凸显,近五年涉农高校示范推广上千项新品种、新技术,打造了一批服务乡村振兴的样板,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支撑了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高等农林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显著
全国高等农林教育战线深入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提升中国高等农林教育的世界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近年来,涉农高校持续加强全球高校交流合作,联合培养、交流学生及援助培训技术员的规模持续扩大,建立国外分校拓展办学空间,与世界顶尖农林院校开展高质量合作办学、“组团”开展科技攻关,以农业教育、科技援助等方式积极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发展等。特别是在学科影响力方面,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2024年全球农业科学学科的大学排名中,前10名中国高校占据8席,中国高等农林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也应更加清醒地看到,在新形势新要求下,高等农林教育还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有待完善,聚焦农业领域“卡脖子”问题的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研究成果还不够多,以高等农林教育支撑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仍然任重道远……这要求高等农林教育战线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推进教育提质增效。
推进高等农林教育提质增效的四个着力点
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高等农林教育提质增效,要坚持不懈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农林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重要回信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明确指引,深刻认识高等农林教育的责任使命,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从四个方面着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奋力服务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
1.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农人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5]。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培育立志强国兴农、可堪大任的时代新农人是高等农林院校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本质要求。中国农业大学构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为培养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的“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第二课堂”重要作用,持续打造特色品牌,建好“主渠道”、善用“大课堂”、建强“大师资”、构建“大格局”。当前,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复杂变化,高等农林教育要把筑牢学生思想根基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善用“大思政课”,用好实践育人“大课堂”,搭建农科特色实践大舞台,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在乡土中国深处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2.着力强化农业领域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度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协同发展。高等农林教育要进一步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必须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学校在校内凝聚广泛共识,树牢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理念,创新实施“8个提升行动”和“2个倍增计划”,涵盖学校党建思政、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发展、社会服务、人才队伍、国际合作等10个方面重点工作,构建“专班+部门+基层”三级工作体系,进行一盘棋部署、分阶段推进和全闭环管理,取得良好成效。面向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和农业产业科技变革趋势,高等农林院校要统筹谋划、深化改革,以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为牵引,优化学科专业设置,超前布局急需学科专业,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路径,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中的主力军作用,强化有组织科研,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政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度。要加大对人才队伍的培养支持力度,一体推进各项工作,发挥教育科技人才最大效能,为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3.着力培育造就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家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必须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根基。高等农林教育实现提质增效,必须不断培育造就一批高等农林教育家作为重要基础和坚实保障。中国农业大学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召开新时代人才工作会议,全力打造30名学术大师和战略科学家领衔、300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攻坚、600名青年人才挑大梁、3000名专任教师支撑、教辅与管理服务人员合理配备的教师队伍体系,绘就了“3363”人才队伍新蓝图,学校教师接续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杰出教学奖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新形势下,涉农高校要瞄准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宏伟目标,实施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展、选拔、培养机制,探索实施长期支持、长期评价,加快培养造就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家、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4.着力打造世界重要高等农林教育中心
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既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高等农林教育提质增效,既要坚持中国特色,又要拥有“世界眼光”,在对外交流合作中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中国农业大学联合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巴西圣保罗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发起成立世界顶尖涉农大学联盟(A5联盟),搭建世界农业科技创新交流平台,举办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致力于为全球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和人才国际化培养提供坚实支撑。我国农业科学学科已经是全球前列,应瞄准率先建成世界重要农林教育中心的目标,大力实施高质量“引进来”,积极与国外高水平涉农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引进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更要加快推进高水平“走出去”,面向“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加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出海”力度,组建高水平农林教育国际交流共同体,积极参与国际粮农治理,打造具有中国高等农林教育特色的重要品牌,彰显农林教育影响力。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号角已经吹响。新时代新征程上,高等农林教育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推动高等农林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591401.htm,2021-02-21.
[2][3]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求是,2023(6).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gongbao/2024/issue_11186/202402/content_6934551.
html,2024-02-03.
[5]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人民日报,2024-09-11(1).
【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万玉凤 郭乙妹
责编: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