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现代农业建设本质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连续九年的粮食大丰收,让很多人觉得吃饭问题已经是高枕无忧了。这是错误的。”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尽管生产增加,但需求也在增加,并且增长速度更快。尤其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进城农民工数量快速增加,对食品需求增长的推动力很大。”柯炳生说,现实中,人们对食品供给的要求,不仅仅是数量方面的,并且日益重视质量和安全方面。如何满足人们对更多、更好、更安全的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使命。而如何用更少的土地、水资源和劳动力,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是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在本质上,就是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力,用更少的资源,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和急迫性。”柯炳生说,最关键的原因,一是对主要农产品的需求,是刚性的,持续的,不可替代的。二是农产品供给一旦出现问题,影响是全局性的,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宏观经济发展。三是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柯炳生建议从三个方面切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切实严格保护耕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对土地的占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尽可能把新的项目放到荒地、沟坡上去。除了落实现有的耕地保护政策之外,也要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杠杆,鼓励企业利用非农用地进行项目开发。

切实加大政府投入。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投入的强大。方式无非两种:一是政府出钱,扶持农民或企业办事,包括各种直接补贴政策、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和市场保护政策等;二是政府出钱,直接为农民或企业办事,包括科技创新和培训推广、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控、市场信息、市场组织服务、食品安全检验等。

切实加强科技创新应用。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科技。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希望今后继续加大力度。重点是能力建设。国家已经有计划提供专项支持,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为重点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提供稳定的、经常性的研究资助。建议也在省级农科院和农业院校系统设立类似专项。要大力加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设,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建设,使其成为上接科研院所,下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大户和企业的农业科技推广关键枢纽。

(《农民日报》2013年03月11日 记者:宋修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