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农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教育

原报道引题:将来农民都要懂种子、机械和管理,五位全国政协委员接受专访——

受访对象:全国政协委员、新疆喀什地委书记程振山

      全国政协委员、武夷星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一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

      全国政协委员、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伍跃时

■本报记者 张婷 柯进 高靓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但在基层,农业科技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农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开幕前夜,记者在驻地采访了五位委员。

农业转型升级呼唤科技人才

“喀什是农业大区。这里有好土地、好阳光、好品种,现在就缺好人才,缺大批大批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没有人才,农民就种不出高质量的产品。欢迎农业科技人才到我们喀什来。”全国政协委员、新疆喀什地委书记程振山刚刚入驻酒店,就通过本报记者向全国的农业人才抛出橄榄枝。

程振山委员心头有一笔沉甸甸的账:“去年,喀什地区人均收入5100元,比往年增收800多元,增幅达19.4%。今年的目标是人均年收入达到6000元。我们算了一笔账,喀什要想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每年的增幅要保持在12.4%。”

如何实现每年12.4%以上的增长?程振山说,必须依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一亩地种小麦、棉花的产量就是那么多,想实现增长是很困难的。根据喀什的区情,我们引导农民更多地种植林果,比如,红枣、核桃、伽师瓜,这些东西才能卖出好价钱。”

而要让农民从种小麦变成种林果,就需要大批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走向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会老百姓新技术。“这是喀什现代农业发展的难点,也是发展的空间。”

不仅种地的农民盼着科技人才,农业企业更盼望科技人才。“比如你,愿意跟我到武夷山去种茶吗?”全国政协委员、武夷星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一心这样问记者。

招不到人才,留不住人才,这让何一心很闹心。“厂里买好了监测设备,但是找不到检测员。”他说,农业企业发展不能一直走刀耕火种的老路子,而要想实现企业升级,必须让优秀人才回归农村。

“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就要抓好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但目前,农业人才培养的数量不足、不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说。“随着现代农业及涉农企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大概占国民经济的15%左右,而农业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数量,这10年内只增加了两倍,同期整个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增加了五六倍,农科大学生在全国高校在校生中的比例由3%降至2%。”

何一心委员认为,政府必须推出更多的倾斜政策,支持农业人才回归农村。“中国的城乡差异很大,单靠企业难以解决回村就业人员所有的后顾之忧。只有政府出面,出台政策,才能留住人才。

农业科技推广离不开教育

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农业专家走到了田间地头——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和大学生们在农村建起了试验站。他们帮助延安市洛川县的农民设计了新的苹果营销方案:改良品种,分析市场,吸引更多的采购商。现在,那里的苹果每公斤能多卖上一元钱。看到了科技实实在在的效果,河南、甘肃等地迫不及待地邀请霍教授去建站。

喀什聘来了新疆农科院5位顶尖的农学教授,与他们签订责任书、拨付项目经费,请专家设计农业产业与结构,研究最迫切、最现实的农业技术问题。一年后,教授交上来的报告令程振山大为欢喜,用他的话说:“高科技让喀什农业上了一个新台阶,让我们对增收更有信心!”

何一心请来了福建农大的教授,推出“有机茶”这个绿色、环保、健康的新品种,立刻受到市场欢迎。在大学教授的助力下,何一心的企业去年交税2000万元,超过了原来武夷山整个茶业行业交税的总额。

“经过多年的发展,当代农业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企业依靠传统的价格战已经不能生存了,再不与科技紧密结合,就会被市场淘汰。”何一心急切期盼国家出台更多的好政策,鼓励大学农业人才走出校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真正的产品。

在霍学喜看来,为农业提供智力支持是大学的社会责任之一,同时,科学研究也必须走产学研的道路,“在现实中找到新问题”。

双方都有合作的意愿。但在现实层面,仍然有一些体制机制问题等待突破。比如,教育科研机构如何参与到生产实践中,谁来规范、如何管理,知识产权怎么保护。

对此,程振山委员的看法是:放下问题,先做起来,“喀什的模式可以作为一种探索”。

基层更喜欢应用型的大学生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新大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伍跃时,一直致力于办一流的农业企业。按照他的想法,中国有袁隆平院士这样国际顶尖的农业学家,就该有能与国际大农业企业相抗衡的中国公司。但他发现,在高薪聘请的大学生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并不多。

“从数量上说,农业人才的缺口不小;从结构上说,农业理论人才太多,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不够。一些农学生到了田间地头连最基础的农业耕种过程都不熟悉,怎么能解决实际问题。”柯炳生说,必须加大对农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中国农业大学提出了培养农业应用型硕士的方案,试图在这一问题上有所突破。柯炳生认为,从整个农业人才培养体系来看,中、高职农业院校要加强师资力量,提高初级农业人才质量;大学要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能参与实践的应用型硕士生,解决现代农业企业及农业生产中的现实问题。

“过去,一个农民只有3亩土地,不需要先进的技术就能完成耕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未来,中国农业将向大规模生产发展,这样基层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就比以往显得更加迫切。”霍学喜说。

“将来农民都要懂种子、机械和管理,是综合性的人才,会成为大农场主。”霍学喜笑道。但他也提醒说,“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美国,也是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建立起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国的现实是,我们的农村剩下的都是年老体弱的劳动者,如何提高他们的生产技术,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挑战。因此,教育任重而道远。”

《中国教育报》2013年3月4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