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中国氮素沉降的增加主要受氮肥、畜牧业等农业源和工业、交通源等非农业源活性氮排放的影响。目前主要来自农业源氨排放的铵态氮沉降是氮素沉降的主体,占总沉降量的2/3左右,氮肥的直接排放(农田)和间接排放(养殖场畜禽粪便等)是铵态氮沉降的主要贡献者;而以来自非农业源(化石能源燃烧)氮氧化物排放为主的硝态氮沉降约占总沉降量的1/3,说明来自非农业源的排放增速更快。
据介绍,大气中活性氮的浓度、形态与沉降通量不仅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而且是影响陆地和水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因素。农田施肥不合理、养殖场畜禽粪便管理不佳、燃煤、汽车尾气排放等都会增加人为活性氮向大气排放,这些气体及通过次生反应形成的气溶胶/细颗粒物(如PM2.5)导致空气质量下降或大气污染。因而,一直受到各国政府、科学家和环保组织的高度关注。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该研究小组在开展华北平原农田系统氮素去向研究的同时,启动了大气氮素沉降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从1980年至201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氮素沉降显著升高,从上世纪80年代每公顷年均13.2公斤氮增至本世纪前10年每公顷年约21.1公斤氮,增幅高达60%。目前中东部地区(尤其是华北平原)的氮素沉降量已经高于北美任何地区氮素沉降量,与西欧上世纪80年代氮沉降高峰时的数量相当,值得引起高度关注。
(《农民日报》 2013年0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