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苹果成熟时节。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槐桥乡相公庄村果农宋建绘高兴地说,多亏了科技小院推广的新技术,今年的早熟苹果,中秋节前就被高价预定光了。
宋建绘说的科技小院,是曲周县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建立的村一级农技推广机构。中国农大两名研究生和该县一名农技员常年驻扎在村,为农民传授种植技术,成了村子里的农技“智囊团”。村支书张志学说,相公庄村种苹果已有30年,但多年来一直靠果农们自己摸索种植,效益不高。前年村里成立了科技小院,专家们定期举办技术讲座,手把手指导农民科学管理,苹果成了该村的“致富果”。
如今,在曲周,像相公庄村一样设立了科技小院的村已经有20余个,在科技小院的技术支持辐射下,全县涌现出特色经济村200余个,农民的钱袋子渐渐鼓起来。
■两难变双赢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多年来总绕不开这样的两难境地——免费服务,农技人员没动力;收费服务,农民不买账。
“把‘两难’变‘双赢’,既需要公共农技服务体系的建立,也需要利益杠杆的调节。”县委书记林元达说。
走进白寨村科技小院,白寨乡区域农技推广站站长、科技小院农技员黄文超的办公室,空调、电脑等应有尽有。老黄说,现在工资待遇不低,办公条件又好,在科技小院里的工作让他特别有成就感,自然愿意沉下心来专心工作。
老黄在曲周不是个例。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切实改善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收入和工作条件。再加上县里近年来不断为基层农技推广增加投入,一些农技员甘心扎根基层,成了农民眼中的“土专家”。曲周县已逐步建立起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乡级农技推广站、村级“科技小院”的三级农技推广体系。
■农技推广的“编外军”
“每村至少要有一个农技员,人手明显不够。”老黄坦言。正说着,从外面走进来一个人,一进门就大喊:“老黄,今年种小麦施什么肥?”
“我们的‘科技农民’吕玉山来了。”老黄调侃地说,这也是咱队伍里的人。老黄解释说,吕玉山是种地好手,平时爱学习,群众有什么问题就派他来问,他回去再讲给大家听。老黄说,如果每个村都有几个“吕玉山”,他这站长就好当了。
近来来,曲周县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活动,“科技小院式”农民培训342个行政村全覆盖,像吕玉山一样,万余名农民变身“科技种养能手”,在自身受益的同时,也成了农技推广的“编外军”。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张宏彦介绍说,曲周县的每个科技小院里,都有几名农大研究生。“我们一边做实验,一边为农民搞农技服务,相互促进。”驻扎在第四疃镇王庄村科技小院的研究生黄志坚说。
县校合作造就“双赢”的结果:学生们在推广技术的同时,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县里借助高校的技术、人才、信息优势,提高农技推广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发展。
县长石磊说:“政府扶一扶,高校推一推,机制促一促,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也一定会走得更加扎实。”
(《人民日报》2012年10月21日报道 作者:丁少义 赵志民 张正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