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学院孔祥斌教授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休养生息制度背景下的耕地保护转型》顺利结题

我校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孔祥斌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休养生息制度背景下的耕地保护转型》(项目编号:19ZDA096),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审核通过,顺利结项。这是孔祥斌教授团队在我国耕地保护与治理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突破。

粮丰,天下安。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生存的根基。中国耕地保护担负实现“国家粮食主权、国人粮食安全、农民权益安全、持续利用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五大目标的历史重任。中央始终将耕地保护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建立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然而,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中国耕地保护面临“城乡建设占用数量减少、高强度利用质量下降、耕地扩张生态风险加剧、耕地分布南北失衡、农民收益持续下降”等五大压力。

在此背景下,如何端稳中国饭碗成为时代之问、中国之问、全球之问。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休养生息”,为我国耕地保护指明了新的方向。推动耕地保护绿色转型与韧性治理,实现耕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迫切使命。面对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孔祥斌教授组建了一支由多学科专家构成的、具备高水准研究能力的研究团队。自2019年该项目启动以来,孔祥斌教授带领团队深入调研了全国16个省、30个市、100多个县的自然资源部门、农业农村部门以及乡镇政府,走访2000多位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基层干部,进行了深度访谈,建立了“休养生息制度背景下耕地保护转型”调研数据库,以及基于重点区域耕地资源、社会和经济融合的“京津冀耕地资源保护综合数据库”。在团队共同努力下,经过4年潜心研究,历经艰难困苦,成功完成了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构建了基于“资源-社会-经济”耦合的耕地保护转型理论框架,极大地丰富了耕地保护转型论。同时,项目团队深入揭示了中国耕地“数量弹性保护、质量协同提升、生态风险管控和区域保护协同”的机理,为休养生息制度背景下中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和权益保护的转型提供了科学支撑。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为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此外,项目团队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支持下,不仅成功组建了“耕地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创新中心”,还在海淀区上庄镇设立了耕地保护科普基地,以及在广西梧州县创建了耕地保护转型创新示范研究基地。这些举措不仅为项目的政策创新成果提供了生动可复制的实践案例,极大地增强了项目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进一步推动了耕地保护理念的普及与深化。与此同时,孔祥斌教授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利用重大项目的资源与影响力,积极助力安徽黟县的乡村振兴发展,并为山东省的耕地质量评定工作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支持。在项目成果鉴定会上,专家组对项目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在理论创新、科学成果积累及对耕地保护转型治理能力提升的实用价值方面均达到了领先水平。

微信图片_20241113184706.png

调研分布图

该重大项目成果显著。围绕耕地保护绿色转型研究形成了60万字的研究报告,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了SCI/SSCI/EI/CSSCI等文章50余篇,在国家主流媒体如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自然资源报等报刊上发表了30多篇观点文章,显著提升了项目的科学性、引领性和实效性。同时,项目团队提交了30多份政策建议报告,为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中国工程院、全国人大等中央单位完成了近10份重大战略研究报告,项目首席专家孔祥斌教授参与了我国首部《黑土地保护法》的制定工作和国家《耕地保护法》的起草工作,支撑了相关部门耕地保护治理政策出台,推动了我国耕地保护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法治化建设。此外,项目团队连续两年举办“大国耕地保护与持续利用”名家论坛,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学术品牌,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在奖项方面,项目组荣获了2022年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科学)三等奖。

该项目成功培养了3名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并正在指导7名硕士生和8名博士生的研究工作。团队还创新性地设计了“管理-理论-实践-研究-讨论”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为土地管理学科搭建了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的高端平台。

未来,孔祥斌教授带领团队将紧密围绕实际需求、高效管理及科学前沿,力争出版高水平著作,发表高水平文章,推动耕地保护绿色转型,回答时代之问,中国之问和全球之问,推动学科创新,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效能,推动耕地保护政策与制度的创新,为我国耕地保护事业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据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高级别项目,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系中资助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项目类别。重大社科基金设定的目标就是要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学科、学术、话语),体现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准确地回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和世界之问,解决当前理论落后于实践,话语体系不完善等现实问题。孔祥斌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正是对这一崇高目标的生动实践和深刻诠释。

供稿: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供图: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编辑:李杨

责编:马文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