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交叉前沿论坛第五期在中国农业大学成功举办

5月18日,应中国农大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李孟华教授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兼鱼类学分会理事长、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及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桂建芳院士和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孔宏智研究员来学校参加了“生物交叉前沿论坛”第五期学术交流活动。本次论坛在动科动医大楼报告厅举行,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侯卓成、郑江霞、孙从佼、王波、韩博等教师代表和五十余位研究生参加了本期论坛。

在开幕致辞中,论坛发起人和组织者李孟华教授首先对桂建芳院士和孔宏智研究员在百忙之中积极与会表示了热烈欢迎,特别是对身体抱恙仍然线上出席论坛的桂建芳院士送去了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随后,李孟华教授介绍了生物交叉前沿论坛举办的初衷和意义,并简要回顾了前几期论坛的院士和专家带来的精彩内容。他表示,希望论坛越办越好,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解不同学科前沿进展的途径,促进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的借鉴和启发,激发更多优秀的生物交叉研究。

12.jpg

李孟华教授主持本期论坛

论坛的上半场,桂建芳院士带来了题为“多倍体鲫的遗传基础及其精准育种新突破”的学术报告。桂院士主要介绍了多倍体银鲫的演化,鲫鱼无刺性状的解析,金鱼龙睛性状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种质资源创制。桂院士团队首次提出了双三倍体的概念并成功解析了双三倍体银鲫基因组,为单性多倍体脊椎动物生殖成功的演化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促进银鲫精准育种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通过对银鲫的进一步研究,他们还在脊椎动物多倍体复合种中揭示出一种可以产生大量克隆系的遗传演化策略,不仅回答了单性动物如何获得遗传多样性这一长期困扰遗传学家的难题,还为现今的银鲫遗传育种创造出丰富的种质资源,开拓出基于倍性改变及生殖方式转换创制基因组重构的合成多倍体新技术。桂院士还介绍了团队关于观赏金鱼龙睛表型的研究,他们发现龙睛是一个由主效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鉴定了龙睛表型形成的关键基因和遗传突变,建立了基于高效繁育、基因编辑、雌核生殖、性控育种的金鱼精准分子设计育种生物技术路线。此外,桂院士团队还找到了控制肌间刺发育的关键基因,通过精准的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出了无肌间刺的银鲫突变体。桂院士的多项研究,不仅在科学探索中做出杰出贡献,更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产品,生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嘱托。桂院士的精彩报告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在提问环节中,侯卓成老师、郑江霞老师就新品系和新品种的培育及界定等问题与桂院士进行了深入交流。

下载 (15).jpg

桂院士报告及现场提问交流

论坛的下半场,孔宏智研究员带来了题为“复杂花瓣的发育与进化”的报告。孔老师团队以Nigella(黑种草属)的植物花瓣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复杂花瓣形态和颜色的进化及发育机制。他们利用组织切片、扫描电镜、基因挖掘、代谢信号通路、基因表达、基因功能验证、计算机模拟等一套成熟的流程对复杂花瓣的假蜜腺和颜色条带等性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了影响性状形成的关键调控基因。最具特色的是,孔老师团队利用计算机模拟和图灵模型作为理解花瓣形成的基础来解析控制花瓣结构和色彩的基因,对于花瓣的“形形”和“色色”进行了深度探索。计算机模拟体系仅使用3个参数就能对自然界大多数类型花瓣形态的模拟,而图灵模型则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大多数类型花瓣的颜色。孔老师希望将来能够把颜色和形态的模型相互整合,实现利用统一模型就能模拟各种多姿多彩花瓣的目标。孔老师的报告结束后,现场响起了阵阵掌声。在提问环节,李孟华老师、侯卓成老师与孔宏智研究员关于花瓣形态的计算机模拟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下载 (16).jpg

孔宏智研究员报告及现场提问交流

报告期间,李孟华教授向桂建芳院士赠送了一个量身定做的雕塑小礼物,雕塑中的桂先生手捧鲫鱼,脚踩在河流上,目光炯炯有神。

17.jpg

李孟华教授向桂建芳院士赠送礼物

第五期生物交叉前沿论坛圆满结束。桂建芳院士和孔宏智研究员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老师和同学们在这次精彩纷呈的报告中收获良多。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推进了家养动物的种质资源挖掘、创制以及生物学的计算机模拟等方向的学术交流,对生物、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起到了促进作用。

供稿: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杨继 黄家辉

供图: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李孟华 林宇娈

编辑:李杨

责编:马文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