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中国”畜牧产业科技服务团推进饲料博物馆服务畜牧业发展研讨会召开

为深入推进“科创中国”畜牧产业科普基地建设,发挥高校饲料博物馆社会服务效能,5月22日,“科创中国”畜牧产业科技服务团推进饲料博物馆服务畜牧业发展研讨会于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召开。本次会议以搭建饲料博物馆服务平台,促进地方畜牧产业发展为主题,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资源整合、功能拓展和平台联动等赋能饲料博物馆服务地方畜牧产业展开热烈讨论。

image.png

中国农技协党委书记、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张建华等领导参加本次活动。会议由“科创中国”畜牧产业科技服务团团长、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刘国世主持。

会上,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王军军致欢迎词。他表示,饲料博物馆不仅是行业历史的记录者,更应成为推动产学研协同的桥梁。他提出,应通过走访企业,深入挖掘产业痛点,以博物馆为平台实现技术、教育与产业的有效衔接。

博物馆馆长马永喜向与会人员详细的介绍了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他指出,“好种、好料、好环境”是当前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也为博物馆拓展服务功能提供了方向。未来,博物馆将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开展专家研讨、研学课程和媒体传播等活动,强化服务社会服务能力,推进饲料博物馆科普基地建设。

刘国世系统总结了“科技服务团”三年来的探索与实践。详细介绍了,第一年主要聚焦平台搭建与企业需求对接,初步实现多项技术成果转化;第二年在克服疫情影响的同时,推动跨区域合作,在内蒙古等地成功落地一批技术项目;第三年进一步深化对产业薄弱地区的覆盖,通过研究生驻点机制,支持企业提升效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反响。他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动“科技服务团+地方产业集群”模式落地,打造更多协同发展样板,真正实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进牧场。 

座谈交流环节中,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郭晓旭表示,“从助农成效来看,服务团深受各地畜牧养殖业农户欢迎。从产业到博物馆,再从地方回到高校。本次研讨,可以看作是服务团工作的迭代升级,也就是2.0版。饲料博物馆已经成功入选北京高校党员教学培训现场教学点,饲料博物馆将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党建活动,欢迎各位科技工作者联合开展。”

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朴香淑教授认为,饲料博物馆有两项“世界第一”:饲料加工生产线设备展出最完整、饲料原材料展示最多。借助新平台可以组织更多生产一线的从业人员前来参观交流,而后,也许可以结合更多饲料生产与应用场景,也可以让公众更好了解从原料到产品再到食品的全流程,促进食品安全。

北京农学院高级畜牧师方洛云说到,饲料博物馆可以有个互动的“饲料配方系统”。观众在显示屏上点击“玉米”、“豆粕”、“石粉”、“预混料”,再选择“配比”,可以开始“饲喂”。某种饲料“配比”过少,喂养的动物就会显得很瘦、营养不良;“配比”过高,动物就会出现发胖的现象。方洛云建议,可以增加静态展示到动态互动的项目,甚至可以把各地农业发展典型案例做成简化版放进博物馆,促进高校与地方的互动。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高级工程师杨柳江,提到了产业数字化。他表示,饲料生产企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向智慧化、数字化转型。饲料博物馆依托中国农大的技术、人才、项目等资源优势,可以成为引领行业技术前沿的大数据展示平台。

张建华为饲料博物馆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资源整合,加强与高校、协会及企业的协同,推动资源共享;二是机制创新,探索“博物馆+科技服务团”的联动机制,增强产业支撑力;三是文化赋能,以文创开发与品牌传播增强行业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他还强调,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服务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平台,希望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和“创新舞台”,让更多农业科技人员在服务“三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中找到价值与归属感。

北京中农博后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晓栋,中国科协农技中心农技协发展处副处长王健豪、秘书处干部赵勇钧,北京市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广研究员王天坤,北京市畜牧总站正高级畜牧师王俊,禾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姚巧粉,北京首农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畜牧师郭亮,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所付松川副主任、饲料所博士后明东旭,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王玉斌教授、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张泽宇、博士后吴昊参加本次研讨会,积极为博物馆服务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下一步,中国农技协将继续加强与饲料博物馆的联系,打造具有畜牧专业特色的“科创中国”科普基地,扎实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服务产业发展。

供稿:动科学院

供图:动科学院

编辑:李杨

责编:马文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