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论坛三:文化遗产与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更新时间:2024.11.21 - 来源:旅游学院 - 点击数:

本次论坛中,旅游学院承办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专题论坛。论坛由旅游学院副院长孙业红教授主持,法国巴黎索邦第一大学玛丽亚·格拉瓦里-巴巴斯教授、北京工商大学杨晶晶教授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时少华教授担任点评嘉宾。论坛上10位嘉宾进行了发言,部分学者结合自己的论文进行了简要分享。旅游学院60余名师生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闵庆文研究员指出,北京乡村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不仅是北京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文化中心建设和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资源基础。他提出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总体策略和实施路径,并以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妙峰山庙会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

      意大利米兰比可卡大学Lorenzo Bagnoli教授聚焦旅游中的乡村地产问题。指出对乡间别墅研究不仅与建筑师、历史学家或艺术史学家有着明显的相关性,也与地理学家有关,需要系统保护和恢复这些重要的房屋遗产。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Dallen Timothy教授认为,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繁忙,造成了一种社会焦虑,而旅游市场为这种社会焦虑提供了应对方式。他认为,遗产和遗产旅游、替代旅游、怀旧旅游以及环境和数字技术都在现代旅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Geoffrey Wall教授聚焦丝绸之路旅游,他认为丝绸之路更适合被视为一个旅游品牌,而不是一个旅游目的地,并对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和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澳大利亚托伦斯大学Catheryn Khoo教授探讨了女性在全球遗产旅游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苏明明教授聚焦大运河文化,构建了包含旅游体验、遗产价值感知、心理所有权、遗产认同、及包含环境责任、遗产保护、口碑推荐的游客责任行为的理论模型,提出了促进大运河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海南大学王红教授重点关注了数字经济赋能非遗与旅游,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彰显非遗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用的重要途径,认为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为数字经济赋能“非遗+旅游”发展生态圈构建提供了新机遇。

      北京联合大学修宇副教授聚焦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药食同源作物资源,认为这些资源不仅具有健康价值,还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方式紧密相连,具有作为旅游资源的潜质。药食同源资源的开发,不仅对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均具有积极影响。

      中央民族大学张良泉博士聚焦遗产地民宿问题。指出遗产地民宿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载体,探讨了遗产地民宿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南开大学谢丁丁博士以司徒小镇为例,指出开创农民原创、农民演出、农民经营、农民管理的发展模式,以及民俗演艺“外部合作-自主研发-自我文化精神表达-对外品牌输出”的实践路径。

      参会人员围绕遗产旅游各层面的前沿问题展开了讨论。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形成了有效的论点,碰撞出了新的思想火花,也注入了更多的创新思维。未来,学院将继续发挥智库功能,在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方面贡献联大力量。




一句话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