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新闻快讯

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通知 > 新闻快讯 > 正文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2023年全国两会如期而至。连日来,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共商国是,共谋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参加会议,提案内容受到广泛关注。

http://edu.people.com.cn/n1/...c367001-32637345.html

https://mp.weixin.qq.com/s/EamhkJafK6ANpdLhQRZIKQ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content_549945.htm?div=-1

https://mp.weixin.qq.com/s/4ATLeYdpfYuHfzT2Rc6jHQ

https://www.cnii.com.cn/...202303/t20230307_452476.html

徐坤委员: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未来五年,我国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徐坤委员认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系统提升科技攻关能力,是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

徐坤委员认为,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应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上下功夫。要向评价改革要活力,深入落实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要向政策支撑要动力,加大对国产技术创新成果使用的政策引导。二是,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下功夫。力量布局上要“准”、攻关目标上要“实”、攻关能力上要“强”。打造以使命和任务驱动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群。明确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紧迫需求的科研攻关出题选题导向,多方凝聚战略攻关合力。三是,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要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

徐坤委员: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工程建设文化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徐坤委员表示,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认识,同时也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彰显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坚定态度。徐坤委员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着全球竞争格局,也在不断重构文化的形态、结构和价值追求,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我国积极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强文化数字化保护、利用和传播,文化数字化正在向着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高智能方向发展。但仍然存在文化基因数字化挖掘与供给不充分、文化数字化科技和人才不足等短板弱项。

徐坤委员认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化传播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工程已成为极为紧迫的现实需求,这方面亟需做到“五聚焦、五加强”

一是聚焦体制机制,加强党的统一领导。从设立文化数字化改革发展专门工作机制等方面,加强文化数字化战略顶层谋划决策、组织沟通协调、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的统筹。二是聚焦文化基因,加强文化基因体系构建。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对现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中基础文化基因的提取工作。要全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为更好服务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三是聚焦共建共享,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全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资源汇聚工作,实现文化数字资源安全可信共享,为文化资源管理和优化利用打造数字化服务基础设施。四是聚焦发展需求,加强卓越人才培养。坚持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深入推进育人体系变革,制定完善文化数字领域人才引育政策,提升人才储备能力。五是聚焦国别竞争,加强产权保护力度。要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主导文化数字化国际标准话语权,构建文化基因数据产权保护机制。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充分发挥学校人才资源汇聚优势、基础研究积累优势、科研平台汇集优势、学科交叉融合优势,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谋划、一体推进,着力培养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在培养机制上强化守正创新;在学科建设上强化特色优势;在资源融合上强化战略导向。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强调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近年来在助力移动通信“4G并跑5G引领”的同时围绕6G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取得多项原创“从0到1”研究成果,持续引领移动通信领域发展在光通信领域解决了超大容量光接入、超高速超长距离光传输中抑制色散与非线性、智能调控和灵活组网等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实现了从光接入、光传输到光联网的引领性创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卫星互联网等领域攻克系列关键技术,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以“开放框架、统一标准、统一接口”为顶层设计,构建权威性的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华文化素材库,提出了一套采存算传呈一体化的文化计算技术体系,统一细分领域元数据规范,迭代推进了一批文化资源元数据和技术需求标准,学校作为牵头单位开展国家文化大数据中心建设有关工作。面向未来,学校将致力于引领未来网络通信技术发展,重点围绕构建感通算控一体的6G智简网络、全时全域光智能互联等战略需求,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在产学研用方面,学校加强产学研协同攻关,积极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参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建设发展,参与鹏城实验室、中关村实验室等实验室建设。持续推进新型校地校企合作,落实“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形成校企“共同出题”、“共同答题”、“共同阅卷”的新机制,成立“北邮-华为学院”,加快培养引领通信技术发展和通信产业升级的领军人才,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 分享 ——

上一篇:张平院士等受邀在重要学术期刊《中国网信》 发表文章

下一篇:校党委书记续梅讲授“开学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