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照周炯槃先生的遗愿,将其毕生积蓄200万元捐给北京邮电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周炯槃教育基金,以每年度利息颁发“优秀青年教师励志奖”和“北邮学生奋斗奖”。
“优秀青年教师励志奖”,用于奖励和支持每年若干名北京邮电大学在编从事学术研究与教学的优秀青年教师或对学校其他方面有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年龄界定范围为:理工类(含管理理工)年龄在40岁以下,人文类(含管理文科)年龄在45岁以下,每年按本年度基金的年利息分配奖励。2014年共2名。
“北邮学生奋斗奖”,用于资助本校品学兼优的特困生或从事通信理论学习与研究的研究生每年若干名。
周炯槃教育基金使用情况(截止到2017年9月22日):
2013年 发放“北邮学生奋斗奖”, 一名研究生3000元,两名本科生各2000元,合计7000元;
2014年发放“优秀青年教师励志奖”,2名,10,000元/人;“北邮学生奋斗奖”,资助本校品学兼优的特困生,5名,8000元/人,合计6万元;
2015年发放“优秀青年教师励志奖”,5名,10,000元/人;“北邮学生奋斗奖”,资助本校品学兼优的特困生,5名,8000元/人,合计9万元;
2016年发放“优秀青年教师励志奖”,8名,10,000元/人;“北邮学生奋斗奖”,资助本校品学兼优的特困生,5名,8000元/人,合计12万元;
2017年发放“优秀青年教师励志奖”,5名,10,000元/人;“北邮学生奋斗奖”,资助本校品学兼优的特困生,5名,8000元/人,合计9万元;
周炯槃院士介绍
简介:周炯槃,1921年生于浙江省。1939年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科学系学习,以全优的成绩获得理学硕士学位。时值新中国诞生前夕,强烈的爱国之心促使周炯槃先生毅然决定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经香港回到祖国。由此,开始了长达60余载的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生涯,为新中国的通信与信息事业展开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创造了许多个“第一”,是我国通信理论、信息论、通信网理论众望所归的带头人。
u 第一个邮电高等学府——北邮之父
1954年,周炯槃参与了新中国第一个邮电高等学府北京邮电学院的筹建工作,是学院创办人之一。1955年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北京邮电学院教授、无线电工程系副主任;1959年成为我国第一批研究生导师、任第三、四届北京邮电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u 第一座实验电视台——北邮教学电视台
1958年,周炯槃先生率领一批中青年教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种种困难,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电视发射机和接收机,建成我国第一座教学电视台,填补了我国电视技术的空白,得到朱德委员长的高度评价和热情鼓励。在指导创建我国第一座教学电视台的同时,周先生带领他的团队在北京邮电学院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广播电视专业,发表了高水平的“电视信号极限信息量”等学术论文,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电视学》教材,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广播电视专业的中青年骨干,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了广播电视领域的中坚。
u 第一个研究噪声——码分多址
20世纪60年代初期,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进展,周炯槃先生又率领一支中青年教师创办了具有理工结合特色的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物理本科专业和信息论研究生专业,培养了我国第一批高水平的信息论专业研究生。1962至1965年期间,他在我国第一个开始指导研究生展开“噪声通信”的研究,由此独立导出了“伪噪声编码通信”(也称为“伪随机编码通信”)的理论,成为后来码分多址(CDMA)通信的早期理论原型。
u 第一颗人造卫星——卷积
1964年,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6401数字通信工程”研究中,周炯槃先生第一个在我国将卷积编码理论应用于数字信道的纠错检错实验系统中,获得了优异的成果。后来,试验样机转到原邮电部507厂生产,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号及以后卫星的通信与监测做出了重要贡献。
u 改进哈夫曼编码
周炯槃先生还参加并指导了原邮电部重点科研项目“单路报纸传输编码压缩系统”的研究,成功地改进了信源编码理论的哈夫曼编码与算术编码方法,应用于报纸传真编码压缩系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进入二十一世纪,周炯槃先生虽然寿登耄耋,仍然青春焕发,勤勉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一方面坚持亲自为学生授课,亲自审阅学生的博士论文,指导学生的科学研究,深受师生欢迎;同时作为课题负责人高质量地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高速信息网中关键基础问题”在内的多项国家和部级项目;还经常坚持国际学术交流,担任国际会议主席并做大会主题演讲。
2011年,91岁的周炯槃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每一个北邮的学子都不会忘记他。因为当我们在课堂上学习深奥难懂的知识时,当我们听到分码多址、卷积、哈夫曼树时,我们会记起他为北邮,为中国通信事业所做出的一切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