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推荐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通知

日期:2015-06-09 点击数: 来源:通知公告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调动高等学校广大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科研组织进行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和推动科技进步的积极性,促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加速我国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教育部决定今年8月中旬开始进行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项目的推荐和评审工作,同时进行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的遴选工作。根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教技发〔2015〕1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授予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专利技术实施和科学普及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荐奖励的范围:

    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工作分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以下称自然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包括专利类)(以下称发明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包括推广类、科普类)(以下称进步奖)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科学奖(以下称青年奖),共四个奖种。

    二、推荐、审批程序:

    1.全部推荐项目须由学校学术委员会负责对项目的水平、创新性、经济和社会效益、推荐等级进行评价和推荐,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推荐书》“推荐单位意见”栏目中填写推荐意见,由该委员会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学校公章。

    2.特等奖实行提名推荐制,由评审委员会从当年拟授予一等奖候选项目中特别突出的成果提名推荐,提名特等奖的项目需另提交汇报PPT(具体要求另行通知),经现场考察、奖励委员会审核和我部领导审批,最终评出当年特等奖授奖项目。

    3. 青年奖实行提名推荐制,由具有推荐资格的提名单位或提名人根据提名推荐要求向我部推荐,由提名单位或提名人填写青年奖提名推荐书,撰写提名推荐意见。通过评审委员会会议评审的拟授青年奖候选人将由我部通知被提名人提交汇报PPT(具体要求另行通知),经现场考察、奖励委员会审核和我部领导审批,最终评出当年青年奖获奖人。

    三、直接推荐国家科技奖:

    已获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奖励,拟申请由教育部遴选、推荐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项目(简称直报项目),可按有关要求直接向我部推荐。推荐前需在主要完成人所在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或虽有异议但经处理后再次公示无异议的项目方可推荐。

    四、我校推荐工作采取“项目组申报”和“学校推荐”相结合的方式:

    1.请拟申请报奖的项目组认真阅读本通知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见附件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工作手册》(见附件2)、《推荐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具体要求》(见附件3),填写《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推荐书》(见2015年推荐工作手册),并于2015年7月3日以前交科研院初审。

    2.学校将在7月上旬组织校内答辩评审,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请项目组第1完成人做好答辩准备。

    3.推荐项目必须在主要完成人所在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或虽有异议但经处理后再次公示无异议的项目方可推荐。

    4.项目组尽快办理成果登记,具体注意事项可查看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站(www.cutech.edu.cn)“科技成果”--“成果登记”栏的“如何进行成果登记”。

    5. 科研院分配推荐项目的推荐号和校验码后,各项目组可于2015年7月1日后登录“科技评价与科技管理综合服务平台”(http://202.205.109.48/Cutech)进行网络推荐工作,我校网络推荐的截止日期为:2015年8月17日。

    6.请于2015年8月18日将推荐项目的书面材料交科研院。

    联 系 人:刘红

    联系电话:62282052

    邮 箱:liuhong@bupt.edu.cn

    地 址:教一楼503室

    附件:

    1.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doc

    2.

    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工作手册.docx

    3.

    推荐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具体要求.docx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成果管理办公室

    二〇一五年六月九日

    地址:北京市西土城路10号   邮编:100876

    电话: 010-62282042

    Copyright @ 北京邮电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版权所有

    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