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天地 » 学生会

金声玉振文化论坛之“他山之石”——李山、顾彬跨文化谈《诗经》

发布时间: 2014-05-13



    2014年5月7日下午,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会与腾讯文化、东方出版社联合主办的金声玉振文化论坛之“他山之石——李山、顾彬跨文化谈《诗经》”讲座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成功举办。
    讲座以主持人、观众向两位嘉宾提问以及二人互相问答的方式,围绕《诗经》探讨了诸多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诗经》的来源、《诗经》与文化记忆和《诗经》的艺术之美。
    首先,对于《诗经》在文学史的地位,两位均给予精彩论述。李山教授曾三次给《诗经》做注释,问及原因,他说:“我看我以前做的注释,心想年轻的时候真是太大胆了!”对于一位研究《诗经》二十载有余的学者来说,《诗经》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如他所言,《诗经》不只是民间歌谣,它的文化定位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它为什么是民族经典也是值得不断探索的命题。顾彬教授认为:《诗经》是第一部诗选,强于以前的任何一部诗选,换言之,文学从诗经开始。
    对于《诗经》的来历,顾彬教授认为诗始于宗教,他说:“诗歌是从宗教衍生出,如果没有宗教,便没有诗经,更没有中国文化。《诗经》中我们随处都会发现其与宗教、先族的密切关系。”李山教授基本同意这一观点,同时也补充道:《国风》中的一些篇目不关涉宗教,对于宗教的形式和实际内容需要具体探讨,还应该关注“中国人对神灵”的态度。
    对于《诗经》与文化记忆,顾彬教授以犹太人例,指出文化记忆,即传统的重要性。李山教授补充道:“从五四起我们一直想脱离传统,就像拽着自己的头发想要上天。但传统是怎么也脱离不掉的。”引起在场观众的强烈共鸣。他继续说:“《诗经》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一、它强调家国之合,二、强调上下之合,三、强调男女之合,好婚姻他赞美。《诗经》所以把《关雎》这首诗放在开头,不也是因为它在歌颂情,有深情的夫妻。”
    对于《诗经》的艺术之美,顾彬教授向大家分享了他最喜欢的《王风•采葛》中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坦言自己原来学习哲学和神学,直到读到了译文版李白的诗,非常感兴趣,便利用周末时间学习古代汉语,就此进入了汉学界。
    谈及《诗经》研究的中西差别,二人举了一个鲜明的事例:中国学者认为《诗经》是讲和谐,而西方学者认为是讲斗争。近年来不少海外学者的成果给予李山教授很大启发,使之能够“放开眼睛看《诗经》”,但同时也存在不符合中国实际的问题。如美国学者王靖献把“套语”理论应用于《诗经》,存在地域语言并非同一的问题。不少人认为《关雎》是爱情诗,但李山教授指出此诗采用第三人称,是爱情诗的可能性较小,它传达的东西比爱情更多。
    除此以外,现场观众也提出许多视角独特的问题。如:“《诗经》的读音有很多版本,应该读哪个?”对此李山教授引用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的话:“大家读什么你就读什么。”强调以现在的学术水平《诗经》不可能全部读先秦的读音。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