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怀念旧版
首页» 新闻动态» 新传头条» 新思路 新策略丨互联网与青少年发展学者论坛成功举办

新思路 新策略丨互联网与青少年发展学者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4-06-04浏览次数: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连接全面开放的虚拟与现实世界,人机共享科技创新智慧赋能未来,“数智”时代全面到来。良好的网络数字生态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为搭建互联网平台治理与青少年数字素养提升的多维度跨领域对话平台,“2024数智未来:开放 共享 创新”第三届青少年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5月31日下午,大会平行论坛“互联网与青少年发展”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虚拟演播厅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甘肃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及长安大学的十三名青年学者在本次论坛上进行学术汇报,重点聚焦于互联网与青少年发展,深入探讨促进青少年在互联网平台全面发展的新思路、新策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学术期刊部主任杨守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李倩作专家点评。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刘茜主持本次论坛。

上半场

1、刘梦珂(东北师范大学)

《唤醒与再识:社交媒体中数字青年的怀旧记忆研究——以豆瓣小组“时代的眼泪”为例》

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刘梦珂关注到如今怀旧风潮愈演愈烈的社会现象,以“时代的眼泪”豆瓣小组为例研究青年怀旧记忆社群及其心理动因。通过解读青年怀旧背后的社会生活实质,对当下的社会文化景观进行了思考。

4d72d26e312fa58c8e465b7a172b8576.png

2、杨懿靖(甘肃政法大学)

《乡村青少年与短视频算法“互构”的意识激发——基于甘肃东部地区某乡镇的实证调查》

来自甘肃政法大学的研究生杨懿靖关注到青少年互联网媒介使用问题,并着重关注青少年短视频平台的浏览行为与青少年和短视频算法“互构”过程中产生的朴素认知差异。通过量化研究探讨了乡村青少年算法技术意识与家庭媒介干预、道德考量间的关系,对提升乡村青少年算法素养有着现实意义。

32bbfdfb3bbca3c0f0a175681dee7c09.png

3、段江盼(兰州大学)

《青年群体“同辈压力”的认知路径及应对机制研究——以“同辈压力研究中心”豆瓣小组为例》

来自兰州大学的研究生段江盼聚焦于青年群体需要面对源于自我、他人与社会的规训与期待,个人理想与现实处境之间的矛盾心理,深入“同辈压力研究中心”豆瓣小组进行三个月的参与式观察并进行深度访谈,关照青年群体的压力处境及网络中的压力纾解出口。

1e02f10380b8651d6c5ca8bf638a41f0.png

4、秦月(北京师范大学)

《大学生网络素养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秦月基于青少年网络素养相关研究,进一步拓展至大学生群体的网络素养和网络焦虑现状及其联系,对全国大学生的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印象管理等网络素养维度,及大学生网络焦虑水平进行了完整而深入的实证调查。

60ba5f9c419ef5779be4c17ca1cbce6d.png

5、王丽华(兰州大学)

《剥削与异化:数字劳动视域下的移动游戏玩家——基于<蛋仔派对>的数字民族志考察》

来自兰州大学的研究生王丽华从数字劳动视域出发,对热门派对手游《蛋仔派对》中“数字劳工”与资本剥削之间的问题进行数字民族志考察,探讨了游戏玩家对数字劳工产生的认知异化现象。

e42efec69302e8f6fc8747fc522ba8ca.png

6、宋禹莹(中国传媒大学)

《超越幻象:数智传播对主体性的重构与再定位》

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宋禹莹通过更具哲学思辨的理论分析,对数智时代智能传播下的“主体性”重构进行了探讨。以赛博复活、人工智能交互等为例,指出主体外部化和技术主体化的异化状态下,应对人与技术的主体性错位进行还原。

65a24cad6ef9295956bb0128d9e4cd41.png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学术期刊部主任杨守建对上半场的六篇学术汇报进行了细致的点评。他对每篇学术汇报中标题、摘要、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鼓励各青年学者以更加严谨的学术态度进行相关研究。

0397ff09ef1d52f2795ee4c66600697b.png

下半场

1、林涵勋(中央民族大学)

《“生成真相”:AIGC新闻的叙事和遮蔽——基于NewsGPT平台的研究》

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研究生林涵勋关注到“AIGC+新闻生产”的应时热点,以人工智能新闻生产平台NewsGPT为例,对其产出的多篇涉华新闻报道进行扎根分析,探讨了NewsGPT新闻生产中涉华新闻的模板化、价值偏向等问题。

38a0209c078002b38c6b4c85671946a7.png

2、张文(中央民族大学)

《亲情纽带还是数字牵绳?媒介物质性视角下育儿辅助工具使用对亲子关系的影响研究——基于福建省厦门市三校的实证调查》

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研究生张文选择以儿童手表为例的育儿辅助工具为研究对象,对福建厦门市三所小学的学生展开实证调查,分析了育儿辅助智能设备可能造成的儿童数字分层、亲职权力消解、儿童主体性异化等问题,关照了智能设备使用对儿童群体成长带来的影响。

9b6f333968adf4b9226e5194e81b9012.png

3、杨昆(浙江传媒学院)

《从失范到重构:社交机器人干预舆论的机制及治理路径探究》

来自浙江传媒学院的研究生对社交机器人的舆论干扰展开研究,指出社交机器人可能从人类的认知、情绪、交互三方面进行干预的机制重新书写舆论运作的形式。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构建了社交机器人履责情况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炼总结出社交机器人出现的履责失位现象,对此提出对策与建议。

71545f77111db1d90023ac4a30d02c7d.png

4、伊天杰(深圳大学)

《认知一致性、态度变化与行为意向:微信长文阅读的效果研究——一项基于青年群体的在线控制实验》

来自深圳大学的研究生伊天杰关注到社交媒体平台对于青年群体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政治参与、道德评价等方面都产生的深远影响,选择微信阅读为研究对象,对数字时代社交媒体上所发布的内容是对青年群体态度和行为意向产生影响及其影响因素的发掘做出了探索性尝试。

5c941987da9a43b9b81691d5ba9cb618.png

5、唐羽琴(长安大学)

《“摄像头为媒”:留守儿童亲密监视中亲情关系维护——以陕南A县的考察》

来自长安大学的研究生唐羽琴以留守儿童家庭使用的家庭摄像头为研究对象,选择陕南A县作为调查地,探讨了监控摄像头作为早期媒介,以云陪伴、云记忆构建了“云家庭”,对家庭亲情关系有技术情感补偿的作用,及应重视其作为媒介技术对于家庭个体的驯化及对家庭惯习的改变,可能对家庭亲密关系造成的颠覆性影响。

20ae21a12ecf883f094008a6a39ca0cf.png

6、蒋宇楼(北京师范大学)

《行走的“空间实践”:都市青年“City Walk”的心理动因、另类解码与自我调适》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蒋宇楼选择了“City Walk”这一网络平台热点话题,通过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构建都市青年City Walk空间生产的理论框架,探究了在不确定性时代City Walk反映出的人城关系及“微抵抗”等心理动因,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思考。

d0c18a665d6707789697177b4397ce0b.png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李倩对下半场的六篇学术汇报进行了点评。李倩老师肯定了下半场的六篇文章对前沿问题的关注,同时也指出,进行实证研究时需要“就事论事”,注意文献综述、引用及实验材料设置的规范性,鼓励青年学者在反思中改进研究。

c50cd6c8a2fbaca35411b7e1f7ca0ec4.png

结语

本次学者论坛以“互联网与青少年发展”为主题,关注到社会生活中青少年短视频观看、智能亲子设备、社交机器人及City Walk等热点议题,并就此展开讨论,以期在数字时代共同守护青少年的美好明天。

741d7a7f1c0ba811b48fae7f1e9115bb.png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