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研究| 学术前沿 |
杨春亮课题组在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发文揭示指导语干预对自主归纳学习中交错策略偏好与交错距离的影响 |
发布时间:2024-12-25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
归纳学习(inductive learning)是指人们从具体的例子中总结出一般规律的能力,这是人类理解世界、获取知识的基础。通过归纳,我们能够从有限的经验中推测出新的规则,分类新事物,并做出预测。就归纳学习中所学的各个类别的样例呈现顺序而言,大量研究发现,将不同类别的样例交错排列(interleaving)要比将同一类别的所有样例连续排列(blocking)更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归纳学习成绩。这一现象被称作交错效应(interleaving effect)。 尽管交错效应在不同的学习材料和学生群体中被反复验证,但学习者普遍认为,在归纳学习中,连续是比交错更好的一种学习策略。由于学习者缺乏对高效交错策略的元认知觉知(metacognitive awareness),他们在自己的学习中会更多地选择将同一类别的样例全部学完后再进入下一个类别的学习,导致归纳学习效率的下降。因此,本研究从教育需要的角度出发,采用“亲身体验+指导语干预(instructional intervention)”的方式,提高学习者对交错学习功效的元意识,从而让他们在自我调控的学习中(self-regulated learning)更多采用高效的交错策略,最终提升归纳学习表现。 交错学习的优势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更方便学习者比较不同类别的差异,使学习者能够对所学类别进行更好地区分。另一方面,交错学习会涉及到提取练习的过程,促进学习者对所学样例的记忆。鉴于此,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交错距离(interleaving distance)的概念,即在样例的学习序列中,相同类别的样例被其他类别的样例间隔开的距离。由于交错距离同时涉及学习者可以在多大范围内进行类别间比较及提取练习的难度,我们认为,尽可能拉大交错距离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归纳学习效率,因为这样可以同时放大交错学习的两方面优势。所以,拉大交错距离也成为了本研究重点的干预对象。 在本研究的三个实验中,所有被试都需要完成两个学习任务。在干预前任务中,每个被试采用连续的方式学习六位画家的绘画风格,采用交错的方式学习另外六位画家的绘画风格,然后在归纳测试中一一指出这12位画家的他们未曾学习的新画作分别出自哪位画家之手。之后,分配到干预组的被试会收到他们在连续和交错条件下对画作分类的正确率作为反馈,同时有指导语引用交错效应经典研究结果明确告知他们交错学习比连续学习更有效。控制组的被试则阅读与交错效应无关的指导语。之后所有被试进入干预后任务。在这个任务中,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接下来学习哪个类别的样例,也就是按自己的喜好排列样例顺序。这个过程还原了被试在自我调控的学习中能够进行的策略选择,具有高度的生态性。之后,所有被试再对所学类别的新样例进行分类测试。 研究结果表明,在经历交错效应的亲身体验和以前人交错效应研究为证据的指导语干预后,被试在元认知觉知上能够意识到交错是比连续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在随后的自我调控学习中更频繁地在不同类别间进行切换,提高了交错频率。当被试亲身体验不同交错距离的归纳学习效率以及阅读有关大距离交错有效性的指导语后,被试在自我调控学习中的交错距离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这使得他们最后的分类准确性有了中等效应的增长(Cohen’ d = 0.51)。这项研究不仅为交错效应的理论提供了间接支持,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例如,教材修订者可以将教育材料以交错的方式进行组织;教师可以通过类似的干预手段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更加自觉地选择高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支持系统可以提供实时反馈和指导,增强学生对交错学习优势的元认知觉知,进而促使他们灵活调整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Li, A., Hu, M., Xu, A., Zhao, W., Hu, X., Shanks, D. R., Luo, L., & Yang, C. (2024). Instructional intervention effects on interleaving preference and distance during self-regulated inductive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37/edu0000909
|
|